有了城市户口,就是城里人吗?
主持人:一谈起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户籍制度往往是一个绕不过的坎。温家宝总理也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有一个城市户口,就是融入城市的标志吗?
A.户籍制度的历史溯源
成广广(历史地理学研究生):我是学地理历史的,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户籍制度问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总的来说,户籍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一项根本制度,户籍也承载了政府的多项功能,如社会控制、公共管理、兵役征集、治安保卫等,户籍的本质就在于将农户附着于土地之上,禁锢了农民的择业迁徙自由,成为国家税收的稳定来源和提供者,进而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或方法,即便解决,也未免会有偏颇之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我们也不能仅靠政策和法规的社会执行力去完成,应该集各相关部门和学科之众力,共同探讨,相互合作,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涌入城市?”有些人会说,城市的机会多;有些人则认为,城市拥有农村无法比拟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还会有人说,城市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实现梦想的最佳场所。但是很多人会忽略一个因素,那就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就说一个社会问题有时候也要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单元内的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所以政策的制定也要讲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B.户籍制度改革之争
张哲燕:现有的户籍制度把城里人和乡下人区别对待。这样的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长大,却遭遇求学难,使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很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支持户籍制度改革。
郑明仓:必须要有一个进城门槛,如果不加以限制,那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就会形成贫民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就涉及落户条件的把握,需要制定一套可操作的办法:比如在城里工作的年限,有无住房,有无稳定工作,有无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不要都进城了,又无法生活下去,给社会造成新的动荡。
聂海峰(策划人):人口众多尤其是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渐进式社会转型、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异等,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或者说,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需要经历的阵痛。因此,对于农民工进城,要先放开,监控好,不要一上来就设置太多的门槛。
谢云章(退休教师):我认为现在这个户籍制度已经落后了,应该逐渐用身份证来代替户口,逐步地取消户籍。现在工作都是聘任制,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的,都要签用工合同。现在又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一个单位可以一待一辈子。
谭敏涛(法律专业学生):户籍改革就一定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吗?我看未必。融入城市不光有户籍的限制,更有前期的制度设计,例如,享有了城镇户口,但却没有城镇的基本福利待遇,这样的户籍改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达不到户籍改革的良好初衷。人们期望获得的不是那个户口,而是户口背后的福利待遇。
我们还要认识到,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制度,而是剥离户口之外的额外功能,取消依附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差别,让国人真正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再者,户籍改革现今的思路多是将农民变市民,变的只是名称,而不是实质,身在城市的农民拿什么保障生活?如果生活质量连在农村都不如,这样的户籍改革未必能够奏效。
新生代农民工并非进城一条道可走
张文浩(大学生):听了大家的意见,都有一种“城市中心主义”的倾向。认为一定要给人家限制条件,谁达到条件才能进来,有什么资格了,才能成为城市人。刚才有不少人谈到户籍问题,其实户籍本身就是一张纸,更主要的在于户口背后的问题。附着于户口之上的利益关系,包括社保、义务教育、经济利益分配等。
大家不要把进入城市看得那么重要。现在之所以有些人拼命想进入城市,就是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城市,对农村都没有什么优惠政策。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要进城,对自己出生地根本没有多少归属感。而且这个地方没什么文娱设施,也没有什么社区发展的动力。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必须跑到更适合生存的城市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多是从制度方面着力,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让大家都起码在机会上是均等的。
赫琳:只要让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政府能够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好中小城镇和中心镇,让大家能够不用背井离乡,就能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和生活便利,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往城市里挤。
张超(销售人员):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80后,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农村建设的力度,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创业,给他们建立平等竞争、创业机制和创业服务体系,保护和调动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农村的公用设施完善,生活、教育环境都像城里一样,我也愿意回乡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