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九器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谈到公共外交问题时,杨洁篪说: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大有可为。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于人民。(3月7日新华网)
这是官方罕有的在高规格场合,对外交与人民关系的权威阐述,这番话至少在理论突破上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外交绝不仅仅是政府之事,更是民众之事,人民在一国外交方面不仅有参与权、表达权,还有影响力。过去很长时间,在特有历史背景和国情下,我们总认为外交就是国家政府之间的交往对弈,永远是政府之事,与普通大众没有关系,因此,外交是神秘的,外交是不容民众置喙的,外交是远离民众的,外交是高高在上的“政治特权”。
但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多年里,甚至由此上溯到数千年前,一国之外交,永远都是政府和民众琴瑟相和、交相辉映。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派兵意图灭除郑国。在征途中,一个叫弦高的郑国商贩知晓此事,一面派人赶回报信,一面面见秦军将领,声称代表郑国国君来劳军。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于是退兵。一个普通老百姓以自己的言行,化解了一场国家间的战争,这不是外交吗?
西汉时期,王昭君本是普通宫女,却最终以一己之力换来汉匈的和平安宁,这不是外交吗?
新中国初期,钱学森不顾艰险立志回国,报效祖国,搅动中美关系,提升中国地位,这不是外交吗?
再近些,为抗战后幸存的中国慰安妇们打官司的王选,奔走于日本,屡败屡战,赢得多少日本人的敬畏,这不是外交吗?高耀洁,一个踽踽而行的老人,却数年如一日为防治艾滋病奔走呼号,让无数外国人对这位执着的老人肃然起敬,这不是外交吗?
当圆明园兽首在法国被拍卖,无论国内网民还是海外华人,有的在网络上抗议,有的在现实中交涉运作,让世界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这不是外交吗?
它们都堪称公共外交的典范,而且其影响往往要超过政府层面的一般外交行为;它们不过是公共外交的沧海一粟,更多的国民、更多的民间组织、团体,不过是以更加平常更加细微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对一国之外交暗暗发力。
一个正成长为大国的国家,其必定要有历史和全球视野的“大外交”;一个建设“大外交”的政府,其必定要致力于培养和营造“大国民”成长的环境;一个真正堪称拥有无数“大国民”的国家,其国民必定是普遍的理性,普遍地具有公民意识,普遍地能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能够有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如果说杨洁篪部长对公共外交的“人民性”给予的解读,是政府对民众参与和影响外交的肯定,那么政府在外交信息上的不断公开、对民众各种权利的保障、让外交不断融入民众吁求的努力,将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大外交”的崛起。
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所谓“弱国”,根本在于 “弱民”。只有强民,大国才能真正崛起,外交才有牢固根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