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淹没的城中村。
遍布西安东西南北的无数个城中村曾经是大学生和打工者的天堂,这些村子依托附近高校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聚集起了大批的房客和为这些房客服务的庞大产业,这里布局混乱但房租便宜,这里治安不好但生活便利,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他们虽然暂时处在城市最底层但时刻在做着最辉煌的梦。如今,随着西安城中村改造的加快,许多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复存在,但留在那里的一切,却始终是那样的清晰,将成为历史,将成为回忆。
都市西安:“村”将是个传说
——城中村文化的别样解读

第二页:瓦胡同:奋斗在村庄 乐居场:梦开始的地方
第三页:边家村:大学失乐园 沙井村:与高新区一起兴盛
三年前,在西安任何一条漂亮的大街转个弯,你都可能进入一个城中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安市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村子逐渐被日益扩张的城市所包围,形成了一个个只“种房子”不种地的城中村。
遍布西安东西南北的无数个城中村曾经是大学生和打工者的天堂,这些村子依托附近高校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聚集起了大批的房客和为这些房客服务的庞大产业,这里布局混乱但房租便宜,这里治安不好但生活便利,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他们虽然暂时处在城市最底层但时刻在做着最辉煌的梦。
如今,随着西安城中村改造的加快,许多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复存在,但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来说,一切依然清晰,那些不断拔高的房子和始终泥泞的路面;那些或苛刻或热情的房东和熟悉的小贩;还有在艰难岁月中曾一起走过的麻将桌、音像店、录像厅、小饭馆……
在这些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村子里面,有一些特别著名,因为紧邻高校或者闹市,这里也变成了铁打的村庄流水的人,一批人离开,又有一批人进来,后来的不断和前辈们学习如何适应村里的生活,而后辈们又不断地变成前辈。多年以后,那些走出去的人,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广州深圳,提起那些曾经“在村里”的日子,他们还是会满怀深情地说:我们都是村里人!
这些村,每个都有着属于它们的不同的故事。
八里村:流转于忙与闲之间
八里村,因离城八里而得名。因为周围聚集了大批的高校,距离小寨仅有一步之遥,且有多辆公交车通往城市的各个方向,不管是周围的学生,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把这里作为租住的首选之地。
八里村被一条长安路穿村而过,分为东八里和西八里。西八里外面是一个不大的牌楼,里面进去却别有洞天。村里的道路都不宽敞,但是人流却始终密集,遍布村里的小饭馆从来不缺客源,不管是油泼面、盖浇饭还是涮菜,口味都很正宗,而真正让这里生意兴隆的倒不是饭菜的可口,而是价位的低廉,只需要5元钱,在这里的任何一家饭馆都可以吃饱肚子。有人说,西安之所以消费不高,就是因为有这些城中村的存在,所谓车有车道,马有马路,有些人已经腻歪了鱿鱼海参,而有些人却满足于一碗干面。
八里村交通方便,生活便利,但因鱼龙混杂,三六九等,什么人都有而广为诟病。其实每个城中村都是这样,房东们也没长着火眼金睛,不可能认出所有的坏人,更何况还有一些无良房东,即使知道一些房客的违法勾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危及到他的利益,绝对不会干涉这些人的罪恶勾当,据说村子里面违法犯罪的事情屡有发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以及花落谁家。
八里村的光阴流转于忙与闲之间,每次到八里村里面去,总能看见那些房东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说着些家长里短、打打麻将、推推牌,他们好像从来就是这么悠闲——当然了,除了收收房租、水电费,他们也没什么事可干,这是闲的人。也有那忙碌着的,当然都是房客,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求学。每天清晨,院门打开的时候,都会走出无数红男绿女,在路边摊顺手买几个包子,一个菜盒,急匆匆的奔赴单位、学校……
村门口,还是会每天守着几个摩的司机,在等待着生意。他们冬天裹得严严实实,脸上只露出一个通红的鼻子;夏天,穿一个背心,敞着黢黑的膀子,脸上的表情或麻木或迷茫,当有客人搭车时,立刻发动马达,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疾驰而去。
下一页:瓦胡同:奋斗在村庄 乐居场:梦开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