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让西安在社区养老方面成为全国第一个“试水”的城市。
在社区服务站用餐的老人每月只需150元的伙食费。
▇60岁以上老龄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4.83%
▇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尴尬
▇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模式
▇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扶持才能持续发展
-文/图见习记者张潇本报记者张佳
老有所养,乃中国孝道传承的核心。和许多城市一样,早已步入老龄社会的西安,为了应对“未富先老”的现状,多年来不断探索、破解日益加重的养老困局,试图通过种种人性化的方法,使养老问题变成理想的常态。面对城市巨大的养老缺口,政府和市民的梦想离现实还有多远……
西安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
许多老人生活有保障养老有顾虑
3月2日,在西安市西郊一个普通的家属院里,刚过完61岁生日的李平远独自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看电视,老伴则关了门坐在女儿的卧室。
这天是他们独生女儿的生日,可屋里却异常冷清,没有蛋糕,也没有祝福生日快乐的歌曲。不一会儿,低沉的抽泣声从屋里传了出来,老李知道——老伴想女儿了。女儿5年前因一场意外不幸离世。飞来横祸甚至没让这个25的女孩和父母做最后的诀别。家属院的邻居说,老李以前性格开朗,有事没事常在家属院里转转,见人总是热情地招呼。出事后,他的头发很快全白了,平时也不愿再多出门。相依为命的老两口,近几年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从前。
“只有我们俩了,等我们走不动了,该怎么办呢?”老李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目前的生活不成问题,但失去女儿后,养老成了困扰老李的一块心病。
家住康复路附近的刘文汉大爷今年71岁,育有一儿一女。老伴过世后,他一直和儿子在一起生活。今年,他想给自己找家敬老院,“孩子每天中午下班,跑着回家给我做饭,等我吃完饭,他再跑着去上班,太累了。”刘大爷的想法起初并未得到儿子的同意。在老人不断的坚持下,儿子考虑为了能让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更好地照顾,便开始给老人寻找合适的敬老院,但一直未能如愿。
76岁的重病老人张大妈,独居在西安市公交二公司家属院。儿女工作繁忙,一直想找个专业的护理院来照顾老人,心仪的地方却迟迟难以找到……
个例折射现实的困境,养老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西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李改草主任,递交了一份关于养老问题的提案,其中提到:截至2008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4.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3%。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全省12%的平均水平,老龄化发展趋势还在不断加快。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市各类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总床位数只有2.4万张。
西安市约有80家养老机构
资金短缺是困扰发展的瓶颈
“缺口很大,我们这里的床位很紧张”,位于灞桥区的东林老人公寓负责人苗志忠感慨说。碑林区第一爱心护理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老人在我们这里生活得很愉快,只可惜我们的接纳能力不够。有的老人排了好几年队要入住,但床位一直很紧张。医护人员每天都给生病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娱乐两不误,也很喜欢护理院的氛围。”院长朱建萍说。
对于巨大的养老缺口,苗志忠希望能够继续扩建机构,增加床位。民营养老院在西安养老机构中占绝大多数,但目前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相比城市其他养老机构,也考虑到周围老人的收入情况,我们收费较低,对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费仅780元,这样的标准刚刚能使收支持平。资金短缺让我们很难请到专业护工,800元左右的月工资,只能在临近农村聘请年龄相对偏大的人员进行培训。去年荣获西安市爱心护理院一等奖后,我们很受鼓舞,都想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娱乐设施和新的服务项目,但由于没有政府注资,这些想法难以实现。”
未央区三桥老年公寓的杨秋兰院长认为,护理员工资低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关键,“医院的护工月工资约3000元,而在类似于我们这样的公寓,每月只能负担1500元。如果政府能够增加公益性岗位,给护工加上这部分岗位工资,才能留住现有的优秀护工。另外,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目前,西安的养老机构约有80家,全市计划在2015年增至125家,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大都希望政府扶持的脚步能再快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