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江
面对深圳楼市接近2万元的均价,“住人集装箱”开始慢慢进入人们视线。据业内人士介绍,住人集装箱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一个月仅仅需要180元。如果要购买,每个售价1万元,还可根据买家需求订制。(3月18日《广州日报》)
“集装箱”这玩意儿,咱并不陌生,不过,当这个原本专用于货物运输的容器,居然衍生出“装人”的新用途来,如此“老树发新枝”,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从新闻图片来看,“住人集装箱”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条件恶劣,尽管不算宽敞,但至少比群租房要宽敞不少,开了窗的集装箱,采光透气也不成问题,不仅如此,“住人集装箱”周边还有一些活动场地,有的甚至还有不少花草绿地,至少比起“厕居族”来,“箱居族”显然要条件更好,幸福指数也更高。无怪乎“住人集装箱”在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下,渐露产业化趋向。
事实上,房地产商们屡次强调“穷人就该买不起房”,言下之意当然是穷人根本没有资格与他们发生关系,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却依旧客观存在,更催生出包括“住人集装箱”在内的“蜗居产业”。
相比房地产业的光明正大与财大气粗,“蜗居产业”不仅利润微薄,甚至连台面都未必上得了。现实中,蜗居族们真要想升级为“箱居族”,其实也绝非易事。租金的确不贵,但要给集装箱找个地方放,却成了问题,城市里的土地当然不能随意占用,假如占了不该占的地方,恐怕难免遭遇“今天在那明天就被吊走”的悲剧。按当前法律,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规划审批,就属于违章搭建。事实上,“住人集装箱”的住户也不乏担忧,毕竟,一旦被强拆,将意味着家园的再次丧失。可见,“住人集装箱”这个“蜗居产业”顶多只能在“地下”尴尬求生。
不过,有道是民间才有大智慧,尽管城市蜗居族的住房需求应该尽快得到满足与改善已然达成共识,但建设经适房这一对策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却是令人尴尬的现实,而看似走投无路的住房保障问题,却压抑不住人们想方设法改善住房条件的创新,“住人集装箱”改善居住条件,无疑在成本和时间上都颇具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真要把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看作头等大事,真要有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诚意,其实不妨优先发展“蜗居产业”。比如,将城市未批或虽然批了却未开工的空地向“蜗居产业”开放,取消对于“蜗居产业”的种种政策限制与违章管制。无论如何,面对“住人集装箱”这一蜗居产业,的确还需多些“存在即合理”的认同与支持,而少些“何不住经适房”的晋惠帝式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