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挂着的对联中间的一幅“苦”字,道尽被拆的辛酸。
南方网3月19日报道 63岁的张玉良正在街上散步,手机铃声响起,来电人提醒他:今天是拆迁第一阶段最后一天。“不管哪一天,我不搬”,说完他“啪”的一声合上手机。
张玉良居住在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小区,昆明2008年启动大面积城中村改造后,因紧邻城中村潘家湾小村,这个并非城中村的事业单位小区被“绑架”其中行将拆迁。居住其间为别人维权一辈子的老记者老编辑们,退休之后未能颐养天年,又不得不为保护自己的家园维权抗争。
政府规定的最后期限是今年7月26日,居民们认为这是在新的拆迁条例出台前的突击拆迁,他们希望新条例能跑过这一天,以期这把“尚方宝剑”保住自己的家园。然而在当地拆迁办工作人员看来,这把“剑”并无多大威力,政府既定工作肯定要推进。
被“绑架”的单位小区
云南省广电局小区94号院原本毫不起眼,连的士司机都错过了,看到拆迁的条幅才掉头回来。
这个小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后直到1997年才陆续加建完工,20多栋宿舍楼里,居住着云南省广电局及云南省电视台、云南省广播电台603户居民1056人。
小区原本在一环以外,上世纪80年代周边是成片的稻田,随着昆明这座城市的发展,小区周边相继建起了体育场、昆明一中、昆明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小区也进入一环以内。随着时光的流逝,居住其间的人逐渐老去退休,如今大多五十开外,是个典型的老龄社区。
在院子里的排球场,十来个老年人分成两组,兴致勃勃地打着排球,这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却在今年1月11日,被一份拆迁公告打破。
从被撕破的拆迁公告上依稀可辨,潘家湾小村改造项目是昆明市政府2008年“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片区130亩土地上将进行拆迁,计划建起一个包括商业中心、高尚住宅的全新城市社交、文化、时尚、游乐、艺术和生活居住圈。
身边的潘家湾小村,虽只一墙之隔,但俨然两个世界,94号院的老人们少有涉足。令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94号院及附近的单位小区总面积达百亩,如何被潘家湾这个只有30多亩的小村“绑架”,一并纳入改造的范围。
龙翔街道办一位拆迁员就此问题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只是改造潘家湾小村,起不到提升整个片区的作用;而如果该院不纳入整体改造,城中村改造的管网布局完成后,94号院将成为孤岛。
平静因此被打破,院子里的一副对联描述着老新闻工作者如今的惶然:东拆迁西拆迁拆得房价飞涨,左搬家右搬家搬得何处栖身,横批:日子咋过。对联中间是一个硕大的“苦”字,“苦”字两边滴落的墨迹就像斑斑泪水。
两份截然相反的调查
拆迁事件频发、拆迁条例的修改让地方政府对强拆有所忌惮,尊重民意至少成为昆明拆迁的形式要件,即使结论并不为居民所接受。
2008年10月8日,在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拆迁遭至强烈反对之后,副市长陈勇在昆明市政协十一届十一次常委会的汇报中承认:在“城中村”改造重建过程中存在“连片范围过大,一些不需要划进改造范围的公共单位也被连片整合改造”等问题。2008年10月10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文件》明确要求:“涉及整合周边老旧小区的项目,单位不同意改造或住户25%以上反对的不得自行纳入改造范围。”2008年10月16日,昆明市规划局要求“对改造范围内涉及国有土地的单位意见及住户意见,其同意率须达到70%以上”。
然而,在昆明的大拆迁中,这些政府自己的文件,却形同一纸空文。
76岁的老记者龙斯猷清楚地记得,自己接受调查是在2009年2月18日晚上8点多钟,有三个人敲门进来说搞民意测验,问了他一些关于昆明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拆迁的看法之后,对方要求他签名。
那几天,院子里多数居民都接受了这样的调查,龙翔街道办公布本次入户调查结论称,潘家湾小村、新村片区154户农房同意拆迁,支持率达到98%以上,15家公共户单位支持率达到83%左右,达到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要求。
这份结论张贴出来后,引发居民的强烈不满,之后的三天,龙斯猷等一批老人就在小区里组织群众自发签名,表态支持还是不支持。三天的结果是:603户中反对的为463户,占76.7%,如果再加上出租或出差的95户,反对的声音将达到91%。
在此后的多轮博弈中,这两份调查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对于对方的结论,双方互不认可,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
在一次冲突之后,1月21日,经云南省广电局领导开会协调,广电局局长张德文表态支持城中村改造,但对市区街道三级负责人表示,有必要重新做一次入户调查。
南都记者以94号院家属的身份,对驻扎在94号院附近广园饭店餐厅的龙翔街道拆迁办进行了一次暗访,一位挂着“筹建办”胸牌的赵姓中年妇女对南都记者称,官方的调查已经足够,对于会议纪要要求的再调查,街道办认为没有必要也不会进行。“政府调查有权威性,调查出来肯定还是这个结果”,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