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视线
“挟尸要价”,谁在说谎?(组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0-09-01 11:17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资料图片)

  看过这组照片的许成祥表示疑惑:“挟尸要价”照片拍摄时间是下午4点50分,而4点51分尸体就运到岸边,“短短一分钟,王守海怎么可能是在挟尸要价呢?”

  认为“挟尸”一说乃乌有的李玉泉在其博客还举证了这样一个时间逻辑,“更为重要的是,《<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一文公布的最后一张照片,是‘2009年10月24日17:37,岸上的陈波收到校方筹集的钱款’。也就是说,‘要价’的人,是在交还了打捞上来的遇难学生遗体40多分钟之后,才收到的钱。如果真的是‘挟尸要价’,能这般本末倒置吗?”

  他到底说了什么?

  也是在那一刻,王守海挥动手臂,被张轶相机定格的一瞬或前后,他到底说了什么。这也成了让当事人、媒体、外界公众抓狂纠结的话题。

  8月18日,流着泪的张轶站在青岛颁奖典礼的现场,背景屏幕为巨幅“挟尸要价”照片。此时,照片文字说明已改为:“……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 再往 上拉 … … 我只 听老 板的……”王守海站在船头,一只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水中,系着一具英雄的遗体。

  这次的图说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引语部分———“……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这应是王守海站在船头所讲过的话。

  8月24日在与南都记者面对面时,张轶再次肯定地说:“我确定地说,他说了,钱还没到,我听老板的。我确定和确信他说了,因为他距离我并不远。他还说烟都不给一根抽,还捞什么?现在的关键是我没有证据。因为我没有录音。”

  张轶还说:“我能够保证。虽然不至于用人头保证。但是可以用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去刻意造假。为什么现在成了一个完全解不开的谜呢?我也很纳闷,不是我一个人在现场,那天很多媒体记者,也有很多摄像的。”

  和张轶同在岸边的文字记者黄海,对是否听到王守海在船上说什么的问题,给出的回答是:“船上人如果说话的话,我这边听不到。当时船离岸边(的距离),就照片(显示的)那么远吧。”

  冬泳队员向家斌整个下午都在岸边,他很肯定地说:“当时王守海离岸边应该是有15米,他要说什么话,岸边不可能听到。”

  江汉商报社会新闻部主任杨大明后来也赶至现场,他也没有听到王守海在船上说什么。“当时我离了很远,现场很嘈杂,王说话除非很大声,否则很难听清。(现在要)追究王守海有没有说,说了什么,(可以说)谁都不清楚。”

  8月25日,王守海本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我没说什么话,就是指挥。(船头离岸)有三四米远。我那个手势,(当时)我就是指挥我后面开船的,我指着岸,叫朝着拢过去,对,就是朝岸边靠拢。后来有人说我是要钱,我都不懂(关于钱的事),哪里可能是谈价?”

  圣德义在后面开船。他告诉南都记者,他当时离王守海约五六米远,“他讲什么,当时我在后面,听不清。他是在指挥我,他要我往哪边去,我就往哪边去。他指挥我靠岸,但说么事我在后面听不清。”

  渔船上共三人。王文柱就站在王守海的身后,一臂之隔。然而连续几天,公安县埠河镇三八村,王文柱家的大门一直紧锁,村民告诉记者,王文柱的渔船被武汉一家公司借调到宜昌,他也随船搞测量去了,一月后才能回家,电话也联系不上。

  另一艘打捞船上的渔民,也是三八村的王文权和冯炳昌。记者分别找到两人的家,但冯炳昌打鱼去了,住在江上,要到11月份才能回家。而王文权则回避了采访。

  2010年8月23日,在质疑声中,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委会赴荆州调查组发布了他们的实地调查结果。认定王守海客观上是挟尸要价的“参与和执行者”,照片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尽管照片中王守海手势存在争议,但“不再对此细节深究”。

  对有争议的王守海手势的意思及所讲内容,调查组走访后获得三种解释:1.当事人王守海称:手势是向其身后同船的船工做出的,是指挥让船往前靠;2.被访校方师生称:听到王守海在打这个手势时说:往后,闪开!是让岸边的人退后,让船靠岸;3.现场游泳爱好者称,那个手势就是“钱没到位,尸体不能捞上来。”这个说法与张轶的一致。

  经南都记者了解,调查组走访接触到的这名“现场游泳爱好者”,为宝塔湾冬泳队队员曾宪华。但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他却呈现了另一种说辞。他说,在打捞第二具尸体的时候他“刚好去洗澡了”,因此没有见证“挟尸要价”照片拍摄的那一瞬间。但是他回忆说,在洗澡完之后出来时,他看到船只“在靠岸前僵持了很久”,他向身边的人打听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告诉我是钱没有到位”,“说是财务处的保险柜里只有两万多,不够支付,所以为了钱的事情在僵持”。8月27日南都记者再次到宝塔湾冬泳队找曾宪华时,冬泳队员告知“他到北京去了”。

  对“挟尸要价”照片展开调查的,还有张轶如今供职的单位《潇湘晨报》。在照片引起争议后,《潇湘晨报》曾派员赴荆州调查,据说已有结论,但未公开。8月28日南都记者联系到该报调查人员,但对方表示不方便对外透露。“在这个事件中,张轶和王守海其实都是受害者,公众舆论包括我们媒体在内,都应进行反思。”他说。

  这位接触过王守海的调查人员说,没见面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见面后知道,其实王守海是非常善良的一个老人。张轶也是很年轻,刚毕业的一个年轻人,也很不错。他们都是做他们应做的事,但因为媒体,两个人都被推上风口浪尖。

  “真相抵达不了,只能靠近。”这位调查人员说。

  8月30日,在长江大学,一位关注此事的院级领导认为王守海和张轶都遭到了“绑架”,而“绑架者”不仅是媒体,还包括利益纠葛的某些部门。“不能正视和面对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利益纠葛的时候,于是谎言和偏执就出现了。”

  “作为一张至少是存疑的照片,王守海却可能要被永远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他说,“许多年后,这张获奖照片还会被人翻出,遭人唾弃,而如果错了,那个老人并没有说那样的话,没有做那样的事,换作是你你愿意吗?谁又考虑过一个可能是无辜的,弱势的,不会替自己辩解的老人的利益呢?”

  编后语   “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

  当我们一遍遍核查“挟尸要价”相关细节时,经常会遇到同行这样的质问。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查?长江大学学生罹难近一年,“挟尸要价”产生了最大利益方:记者的照片获奖不断,近期更获得了“金镜头”年度大奖;也有最大利益受损方:照片中的渔民,千夫所指落了骂名;最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各执一词,互为指责,真相尚不明确。

  对于一起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公共事件,照片拍摄者从“挟尸要价”中获得的利益,为使他人亦受公平对待,应经受公众的质疑。

  我们同时认为,对细节的忽视将导致事实的模糊、失真。重拾细节,尽可能地逼近真相,是我们的初衷。

编辑:梁铮
转发至微博: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