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沟水库的溢洪道已经破裂
前言:陕南地区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在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水库不同程度存在防洪标准低、坝体结构稳定性差、坝体和坝基渗漏严重、泄洪建筑物老化破损等情况,成为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
放水卧管堵塞,坝体外坡滑塌,溢洪道破裂,水库已经无法正常蓄水。
20万立方米的总库容已经被淤积了1/4。水库下游有2600多村民。距离坝体100米左右,是正在建设的十(堰)天(水)高速公路。
更让人担心的是蚂蚁,它们已经在坝体安了家,虽然7·18洪水之前曾经用杀虫剂消灭过,但蚂蚁的洞穴却没有得到处理。
这里是李家沟水库,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
“年过半百”的小型水库
九成以上的小型水库建于1958年至1976年间,大部分已经 “年过半百”了。
李家沟水库建于1957年12月,库龄超过50年。2008年,安康市水利部门完成了李家沟水库的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结论为:李家沟水库历经两次加固、一次水毁修复,其结合面未按规范施工,存在严重病害,为“病险库”。
李家沟水库并不是特例,据汉滨区水利局介绍,截止2009年底,汉滨区共建成小型水库63座,其中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57座,这些水库主要分布在月河流域及南北二山山区,总集雨面积244.92平方千米,总库容2450万立方米。
据介绍,库容在10万—100万立方米的为小二型水库,库容在100万—1000万立方米的为小一型水库。
汉滨区的63座小型水库中,实际防洪能力不足10年的达29座之多,占全区水库总数的46%。
来自商洛的统计显示,商洛市现有水库52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6座,总库容14305.7万立方米,据了解,目前有34座水库带病运行,病险率达65.3%。
2010年7月18日和24日,汉滨区连续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山洪的袭击,导致全区37座水库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5座。特别是铺沟水库、谢家沟水库、李家沟水库等险情严重,严重威胁大坝及下游群众和重要设施的安全。
惠有为,汉滨区五里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水利员。据他介绍,7·18洪水袭击时,李家沟水库的水面高出溢洪道近半米,由于放水卧管堵塞、溢洪道破裂,洪水的到来让他们着实捏了把汗,“幸亏没有大的险情”,但他也不敢想象如果暴雨再持续几天的后果。
“三边工程”后遗症
据汉滨区水利局介绍,汉滨区的小型水库主要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受时代背景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大部分水库属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和损坏,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汉滨区水利局业务股工作人员胡昌兴说,这些小型水库除奎星、仙女潭、龙潭3座小二型水库为浆砌石拱坝外,其余均为粘土心墙坝,防洪标准很低。
“粘土心墙坝,就是坝体完全用土夯筑而成,迎水面没有砌石保护,”胡昌兴说,“当时的施工条件差,没有几十吨的压路机碾压,只能靠人力夯筑。”
2008年,安康市水利局对李家沟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结果表明,坝顶高程达不到规定的安全高度,相差0.89米;坝顶宽度达不到规定的宽度,最宽处相差1米,局部宽度相差较多;大坝背水坡不稳定,左端大范围明显滑动;坝体三层结合面渗水。
李家沟水库位于汉滨区刘营村,水库最深处大概有6米,据说以前更深些,但后来不断淤积,水库变浅了。1977年,水库曾经溃坝,后来又把坝体修复了。刘营村的一位村民说,坝体现在成了蚂蚁的安乐窝,它们成群结队地进出,看着都吓人。
汉滨区水利局胡昌兴说,汉滨区小型水库的溢洪道绝大多数靠坡而建,除少数水库完成衬砌且修建质量较好外,其余水库几乎都没有进行衬砌加固,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水库溢洪道断面尺寸不够,泄洪流量小,严重影响大坝安全运行,有2座水库至今未建溢洪道。
据了解,由于小型水库大多没有设计排沙洞,淤积的泥沙无法自然排出,只有靠人工清除,“但由于成本太高,很多小水库的清淤工作根本没有进行”。
商洛的资料显示,据2002年水库淤积调查,全市52座水库的淤积量达2292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16%,有的甚至超过了总库容的60%。
一位水利专家称,由于淤积严重,这些小水库可能变成库容不足10万立方米的塘堰,“进而淤满,报废”。记者 王帅 陈圣强 实习生 宋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