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 (记者 马广浩)“100当238发”、“100当261花”,看到黄金周这些眼花缭乱的促销广告,你会不会心动呢?网友“单飞比较红”就心动了,结果一通消费下来,没感觉自己享受到那么多的优惠,反而是稀里糊涂买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算不清楚的“优惠账”
网友“单飞比较红”在论坛发帖讲述了自己陷入“购物迷魂阵”的经历。“昨天和朋友逛街,本来没有想买东西,可看见开元商城‘100当261花’的促销宣传就心动了,决定去买点便宜货。在买了一双标价998元的百丽3EW70型号的女靴后,才发现这‘100当261花’藏有‘猫腻’。”
“如果按‘100当261花’的折扣价,这双鞋的价格应该是382元。但收银员说要交500元,因为物品是100当220花。稀里糊涂的就花500元拿了一双鞋和一张余额107元的购物卡,还有号称值20元的化妆品劵和运动服饰劵。”
“售货员解释说,这张卡可在商场参加活动的柜台消费,买261元的东西交这张卡就可以了,但今天必须消费完。”
“但走遍商场才发现,参加活动的商品里,几乎没有100元以内能买到的东西。无奈之下,只能拿着107元的消费卡购买一件价值298元的南极人羊毛竹炭黄金绒保暖内衣,而且卖保暖内衣销售员说,消费卡里的钱不享受‘100当261花’的优惠。为此又添了100元现金,商家还‘好心’的赠送了一双价值28元的袜子。”
如果要兑现自己“享有”的化妆品和运动服饰20元“优惠”的权利,就必须继续从口袋里掏出现金来,去挑选自己未必急需的东西。网友“单飞比较红”和朋友怎么想怎么不划算,终于拒绝了收银员热情的诱导劝说,退掉了购物卡。
走出商场,“单飞比较红”和朋友都觉得自己被忽悠了,但怎么被忽悠了,他们也说不清楚。想对商场的这套规矩提出些意见,人家的告示牌上却用小字写着“解释权归本店所有”。于是上网发帖向网友倾诉。
网友算账:买亏了
有网友帮“单飞比较红”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是“100当261花”,换算为折扣应该是3.8折。百丽女靴998元,南极人保暖内衣298元,加上赠送的袜子28元,总价1324元。如果按3.8折计算,应该花费503元,但网友实际花费为600元,实际享受到的折扣是4.5折。就是说,“单飞比较红”没有享受到广告中所号称的“100当261花”的优惠。
那总价1324元的商品实际价值是多少呢?有网友在网上搜索发现,“单飞比较红”所买的百丽3EW70女靴其实是去年的秋冬款,属于过季商品,网上折扣价基本在300元左右,有网友跟帖说,商场促销一向有“把卖不掉的过季商品拿出来再卖”的潜规则,而事实证明,这样的促销价比打折价还高。
而在南极人的官方网站上,南极人羊毛竹炭黄金绒保暖内衣正在3折销售,仅仅89元。也就是说,如果在网上买这三样东西,只要400多元就够了。而“单飞比较红”和朋友起初只是想买一双女靴而已,至于保暖内衣和袜子,根本就不是非买不可的东西。
律师观点:消费误导就是侵权
明明宣称“100当261花”,实际却是“100当220”;商家返给顾客的优惠还必须在当天消费掉;想提意见却有“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网友质疑,这样的促销政策涉嫌消费欺诈。
对此,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洪律师认为,不管是“100当261花”还是“100当238花”,只要在购物过程中没有达到促销宣传的效果,就是对消费者进行了误导,就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另外,“解释权归本店所有”是建立在没有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的基础上,一旦有因为商家误导导致的侵权行为,解释权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王洪律师还提醒说,在受到商家的侵权时,可以向商家索赔或向工商、消协投诉,必要时可进行法律诉讼。
中消协2007年曾曝光返券促销7大陷阱
记者发现,2007年中消协就曾对商场返券促销中的种种现象进行点评,认为其中存在宣传模糊,总折扣率不清,商品标价不实,差价难凑齐,返券使用受限,返券程序受限,卖方规避责任等7大陷阱。为什么2007年就被中消协警示的消费陷阱现在还能大行其道呢?对此我们将继续予以关注。
下页导读——新闻背景:返券促销7大陷阱
新闻背景:返券促销7大陷阱
2007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各地消协曝光返券促销的七大陷阱,倡导商家停止返券,并希望消费者坚决抵制返券促销。
陷阱一:模糊宣传
进入商场后才知道,参加返券促销活动的只是一部分商品。特价商品、化妆品以及部分品牌产品还不参加活动。消协相关人士指出,在返券活动中模糊宣传,是不少商场、超市或其中的部分柜台常用的促销手段,以便诱使消费者参与购物。
陷阱二:特定时段内消费
“满100元返100”,商家在打5折?对此,消协部门指出:并非如此!返券与直接打折不一样,受赠的购物券只有在该商场、特定的消费时间段内消费,才有价值。为了消费返券,消费者常会陷入“买就返,返就买”的怪圈。
陷阱三:标价“8”、“9”字结尾
商场价格标签上出现越来越多的“8”、“9”:一件衬衫198元,一件外套399元……为什么就不能加1元成为200元或400元呢?有专家指出,在商品的标价上,商家往往是99、198、299等以“8”、“9”字结尾,让消费者多花钱凑齐返券额度,而且计算起来十分繁琐。
陷阱四:凑齐差价太难
为了凑齐一元至上百元不等的差价,你必须跑遍各层楼找合适的商品。然而,低价的小额商品越来越难找,连本来买鞋赠送的鞋垫或者鞋油,也是动辄20元。
中消协在调查中发现,提高小额商品的价格是部分商家的常用手段,使消费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差额商品,购物过程变成痛苦的斗智过程。
陷阱五:返券使用门槛多
想用返券在超市买东西?没门。想在下周末再来使用返券?不行。多数返券使用时都有时间、楼层、柜台等方面的限制,并以“最终解释权归本商场(超市)所有”作为挡箭牌。
陷阱六:购物返券待遇不同
由于购物和返券各有程序,需上下不同的楼层并分别排队,致使消费者在商场内往返奔波、循环购物,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陷阱七:规避责任陷阱
有些商家借口返券商品属于低价处理商品为由,拒绝承担其应尽的“三包”义务。有些则提出种种条件限制消费者退换货。按规定,打折商品也要实行“三包”,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细心检查商品质量并索要“三包”凭据和其它票据,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依法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