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离开家乡8年后第一次回来,唐志会在家门口哭了
8月18日,唐志会到舅舅家看望年迈的姥姥,两人抱头痛哭
唐志会的床铺依然保持着8年前离开时的样子,只是上面落满了灰尘
当看到远处树荫下的自家院墙时,唐志会哭了。
她哭得几乎无法站立,无法遏制,一阵阵哽咽渐渐被泪水淹没。
此前报道:安康女子多次上访被接回 曾被关精神病院400多天
这是唐志会八年来的第一次回家。
八年前,她还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15岁小姑娘,一个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初一女生;如今,她一身伤痛地回来了,依然孤苦伶仃。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命运一次次地嘲弄她——先后失去弟弟、姐姐和妹妹;母亲死于非命,自己又被劳教两年;在经年上访中,四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直至今年4月才又走出……转瞬即逝的青春,留给她的只有孱弱的身体和一只渐趋失明的眼睛。
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基本完好。走进杂草丛生的院子,昏暗的堂屋已缀满蛛网;墙上的日历,还是“2003”的——那是她离家的那一年,当年她仓促离去,卧房内的被子至今还散乱地摆放着,窗台的边上,一个缺了角儿的作业本落满灰尘,上面歪歪扭扭的“唐志”还依稀可辨……
2010年8月11日黄昏时分,唐志会下山了,每走一步,她都要回头望望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家,泪眼迷濛望着眼前的一切,如同凝望自己的苦难,凝望曾经出现在这个屋子里的妈妈、姐姐和弟弟,以及那些曾经的欢笑。
变故迭起
唐志会的家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安子沟村三组。在村民印象中,早些年的唐家还是过得很不错的。“(唐志会的父母唐纪友夫妇)两人养猪种油菜,有时还出去打工,吃的住的比当地一般家庭要好。”
和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四五岁时,唐志会开始和姐姐一起在山上放牛、打猪草,后来,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一个弟弟。舅舅孙世强说:“那时霞娃子(唐志会小名)非常懂事,活泼,勤快,特别爱干活,就是有时候有点固执。”
1994年,唐志会6岁的弟弟突发急病,人没送到医院,就没了。
1996年夏天,唐志会的姐姐和妹妹去堰塘洗衣服,堰塘在唐家下面约一百多米的地方,塘很深,姐姐不小心滑进塘里,妹妹去拉,也坠入水中,等大家救起时,两个孩子都已没了呼吸。
接连丧子让唐志会的父母异常苦闷,失去了姊妹和弟弟的唐志会也非常难过。由于连遭不幸,唐纪友夫妇间的争吵也越来越频繁。1999年夏天,唐志会的母亲孙世秀因地畔与一位村民发生争执,被打后身亡。至此,一个曾经美满和睦的六口之家彻底破碎。
打人者先是被判无期,随后又改判15年徒刑,民事赔偿1万元。因对判决不服以及只拿到3000元赔偿费,唐纪友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那一年唐志会12岁。
找不到父亲,唐志会一个人住在家里。见她太可怜,大姨孙世莲把她接到了东坝乡康扒村。在姨妈家,她每天帮着放牛、打猪草,住了半年多,想上学的她又独自一人回到安子沟。
油菜熟了要收,四亩麦子要割,十一头猪也都在圈里天天等着喂,对还在念初一的唐志会来说,几乎无法完成。她每天起很早去打猪草喂猪,然后再去上学,等油菜收完,就叫上同学一起去收麦子,麦子收回来要晒,尽管累得要死,唐志会还是做完了。
“霞娃子能吃苦、心气硬,他爸走时,家里还存了些粮,霞娃子个子没锅台高,就踩着凳子做饭……”本家爷爷唐祖明回忆。
“劳教”两年
2003年,由于剩余的赔偿费迟迟执行不下来,15岁的唐志会继续念初二成了问题。
父亲临走时留言让本家叔叔把猪卖掉,油菜送去榨油,但这些3年后所剩无几。好在家里存了不少粮食,不至于饿死,为了能买油买盐、继续上学,她有空就到山上去挖野黄姜、采野木耳。
每每攒多了干黄姜或者木耳,她就拿到镇街上去卖。出门那天要起得很早,下点面条吃了就往山下赶,山高路陡,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到镇街。等卖掉山货往往已到下午,于是就买两个饼子,边吃边往回赶。可是,即便她怎么攒,交学费的钱还是不够。
她终于失学了。想到母亲的死,想到多年没有拿到的赔偿费,她决定下山去找法院把钱要回来,顺便“申诉”。
2003年12月,她先后到市、省两级法院请求执行剩余的赔偿金,但谈何容易。这个认死理的半大孩子,多次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抓打法警,还把一辆法院车的倒车镜弄坏了。”一位知情者称,在安康市中院,唐志会经常坐在办公室不走,有一次人家下班了要她出去,她不走,后来有人拉她,她抱住花盆架,把花盆弄倒了……
类似新闻:
民警上访遭阻拦 被送入精神病院强行治疗203天
学校将频频上访职工强送精神病院 拒绝家人探视
河南女子赴省委上访被按红头文件鉴定成精神病
看了这些,你还会上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