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管局第一副局长陶校兴案正在发酵,据媒体报道,他涉嫌介入徐家汇中心商圈的帝景苑项目,多次签署修改相关土地合同,增加项目建筑面积,减少土地出让金,使帝景苑因此至少获利2亿元。帝景苑项目背后还深藏着开发商与官员互相勾结牟利的隐秘链条,不少官员被爆低价享受帝景苑的高折扣房。
将该案与《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多次调控叫好不叫座,房产新政遭遇执行难》对照起来阅读,会产生很有意思的联想。这也证明了我此前在本报发表的《楼市调控乏力,司法亟需跟进》中的预判。目前房价高企,更多是靠投资和消费的信心在支撑。在9月底的多项调控措施出台之前,有关信贷、市场监管等政策就已出台多次,新的政策可能更为严厉,但对抑制市场看涨的信心而言,并不足够。
犹记2008年底,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出现房价下跌现象,普通民众、经济学家甚至房产商,当时基本都认为房价下跌尚未见底,但房价却又神奇地涨了起来,跌破几乎所有人的眼镜。目前调控对市场信心的影响,显然不及“后奥运”效应,历次调控失败的结果,使此轮调控本应具备的成效也打了不少折扣。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难用经典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当民众普遍看涨房价时,需求短期内大增,它会如其所愿一涨再涨;但当观望和看跌成为普遍的情绪下,需求减少,它却仍能挺住,并最终坚持到再度飙升。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大程度在于,各地的房产商深信调控政策不可持久,加上部分主管官员权钱交易下的暗中扶持,于是团结一致扛住价格,形成一种不是垄断但却具有垄断特征的效应,不妨称之为“类垄断效应”。
投资者和刚性住房需求者,也在调控屡次失败之后,加入了购房大潮,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飞涨。在这种情境下,单纯依靠信贷等方面的杠杆作用来做调控,可能远远不够。
之所以强调司法介入,并非倡导行政干预司法进而打压市场。而是,当前的房产市场,有很多违法案件,恰恰因行政干预而不能立案——— 房产商的能量不可低估。帝景苑项目案,揭开的只是官商勾结的冰山一角。从报道可看出,对帝景苑偷税的指控在2006年就已发生,但一直拖延到今日,尚未最后定案。相信各地司法机关目前均有不少类似的指控与举报,只是因为各种法律之外的原因而未有进展。主政者应致力于挥舞利剑斩除掉背后官商勾结的黑手,让司法能对涉案房产商及相关官员一查到底。如此,畸形的市场看涨信心和“类垄断效应”才可能破除。
今年8月19日,国土资源部对外通报了7宗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其中一起伪造公文骗取办理用地手续事件,被指牵涉地产界大腕任志强。任志强虽数度撇清,但声明中的记者会迟迟不见下文。该案案发前后,任志强在公开场合说,“我们最担心政府……准备使用‘核武器’……我都‘从了’,你们也‘从了’吧。”我相信任志强所说“核武器”是什么?司法! (韩福东 知名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