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泓霈
河北省省长陈全国日前表示,对于发生在河北大学的醉酒交通肇事案要“依法严肃处理”,目前省委已经成立工作组处理此事。陈全国强调,该事件已经对河北省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现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至于有消息称李刚“被曝有五套豪宅”,则需纪委经过审查后作出处理。
省长表态了、成立工作组、案子要异地审理……群众的 “公平焦虑”、“愤怒情绪”终于找到了信任端口,喧闹的“李刚门”或许会暂时平息。终于回归理性平静的司法诉求和官民互动状态,这才是公共事件应有的姿态。而细看李刚事件的曲折过程,跟昔日杭州“欺实马”事件的发展逻辑何其相似,这让我们不由得要做一个全面的反思。
任何公共事件,虽然来势凶猛,甚至构成了对当事人的人格羞辱和人身攻击,这只是一个表层,网民的激愤和不依不饶,不是为了要羞辱谁,而是希望,公共事件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让业已倾斜的失衡态势回归理性、平衡和公平,这才是本。
可看看“李刚门”,一个简单的肇事案之所以演变成轰轰烈烈的“信息炸弹”,甚至还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衍生出“讽喻诗”的“造句比赛”,恐怕也正是因为有关部门、相关官员对此事遮遮掩掩,迟迟没有亮明正确态度。当地公安局、市委市政府,自始至终没有发表看法,信息不透明加上信任危机,让监督群体越发焦虑。于是,“传”河北大学校长的抄袭和李刚的多套房产,都可以再度成为导火索。如果说,有的网友不够理性,这种不够理性与政府对公共事件的旁观、失声、缺乏互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种失声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还可以理解,可当今,互联网凭借虚拟、开放、互动、即时、海量等特点和优势,把人们都带到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如果政府仍然声音滞后,缺乏判断,那就会使得局面更加复杂,难以控制。围观者的不懈怠,已不单单纠结于李启铭案的公正,这里面也包含着对于正常官民互动生态的渴望与期待。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同时也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期。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因为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更容易成为群众的 “发泄阵地”,酿成公共事件。如果依法、理性、坦诚互动的逻辑迟迟不出现,事件就很可能肆意发酵,愈演愈烈,最后上升到伤害权力公信与政府形象。
“李刚门”对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是一个生动教材,在各种公共事件中,如何提升官员和网民的积极互动和回应意识,应该成为行政素质的重要构成。不要总是让政府和官员跟在网民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被动难堪,政府形象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对形象的恶劣影响也就是这么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