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百年建筑”
城市规划中细化建筑年龄
怎样才能改变一些地方对新建筑说拆就拆的状况?
“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庄惟敏介绍,国外有业内专家成立的委员会,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权威人士,共同论证以决定是否允许拆除某个建筑。对于某些重要建筑的拆迁,甚至可以举行听证会。
同时,有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也应该对违规拆除“短命”建筑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从宏观看,规划应该成为引领百年建筑的龙头。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在城市规划阶段细化建筑的寿命。
庄惟敏表示,按照城市功能的不同,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志性建筑,包括文化建筑、命脉建筑等,这些建筑需要有很长的耐久性,所以在规划局立项定位的时候就要定下它的年限。相对应的另一类是背景建筑,一般是民用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这类建筑需要根据不同级别来规定使用年限。这种分类,方便在拆迁论证时有据可循。
刘志峰认为,要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还要切实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与此同时,要建立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明确拆除条件,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表示,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显。必须摒弃过去错误的发展思路,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要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市有喘息的机会!”
推进住宅产业化
打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建筑,除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外,还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刘志峰认为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样的房屋建成后,不仅节约资源能源,而且方便建筑的维护和改造。
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实践者,万科集团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住宅产业化所提倡的理念。2008年6月,上海“万科新里程”项目打造出一批“积木型”住宅小区,使建筑的所有维护改造,都可以通过“更换部件”实现,从而延长建筑寿命。
尽管有了一些先行者,但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进度仍然较慢。刘志峰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刘志峰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打造中国的“百年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