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时尚的高新区
高新区被评为全省保增长突出贡献单位
“转方式,调结构——聚变高新区”系列报道之五
探寻高新区持续高速增长的奥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2010年秋天,西安高新区以累累硕果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收获!
西安高新区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高新区收获累累硕果的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翻开西安高新区发展的历史,从建区起步,到二次创业,再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19年来,西安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三级跳”。
查阅每一次跨越的纲领性文件,都少不了“创新”这个关键词。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第三,改变。创新,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转变自己,其核心理念就是一个变字。变则旺,不变则衰。
在企业品质上追求转变
价值链高端企业“扎堆”高新区
翻开过去两年西安高新区引进企业的名单,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转变,在经历全球性金融危机后,西安高新区为长效发展聚集起一大笔潜在的动力资源——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价值链高端企业“扎堆”,成了西高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就是金融危机之正在猖獗之时,西安高新区内库柏、艾尔希·庆华、威世半导体、盛赛尔、NEC、富士通等外资企业不仅没有缩减投资,反而将其欧美、亚太地区的生产线或研发中心搬迁到了高新区。
其中,汽车配件制造商艾尔希·庆华2008年关闭意大利工厂后,第二年便将当地的2条生产线搬迁到西安高新区,今年6月,又将美国的生产线也搬迁入区;日本NEC公司在全球裁员2万多人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西安的研发投入和规模,办公面积扩大了两倍多;美国库柏公司在关闭了丹麦的生产线后,全部迁入西安高新区,建设全球熔断器制造中心。
库柏西安熔断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民俊表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成本成为重要、关键的一个因素,与欧洲、美国包括墨西哥等相比,成本方面西安有相当大的优势。
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雄飞则表示,除去成本原因外,外商也很看重西安的技术人才优势。这家公司在2009年开始,将其位于英国的气体传感器生产线转移到了西安高新区。张雄飞说,以前一些产品合格率在英国只有75%左右,搬到西安来,经过努力创新,合格率提高到了95%左右。
数据显示,过去的两年,西安高新区引进外资企业超过100家,实际利用外资占到陕西省实际利用外资的近30%。
从企业聚集到高端企业聚集,这是一种企业品质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形成了高新区强大的发展后劲。
在产业布局上追求转变
调整结构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如果说经济危机是西安高新区逆势增长的外部原因,那么,多年来该区积极打造的诸多产业集群,则是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一个数字足以说明高新区稳定的经济造血能力——过去数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取得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在没有出让一宗房地产用地的情况下实现的。
这一佳绩的取得,得益于西安高新区近几年来积极打造的包括通讯、光伏与LED、汽车、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目前,高新区主打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已经占全区营业收入的接近八成。
据高新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介绍,经济有如江河湖海,要想汇成经济的大海,既需要主导纵向产业链的大型企业,如大江大河,也需要在横向上为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产业配套和人才服务的中小企业,如支流小溪。投资促进局在高新区负责协调全区招商工作。
“说实话,如果企业没有在这里看到价值,你就算给出再好的招商条件,企业也不会到这里来。”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几年,他在从事高新区投资促进工作中,感觉比较“顺”,而高新区优良的产业集群,正是企业青睐高新区的重要原因。
数字显示,在通讯领域,高新区已成功引进了中兴、华为、研祥科技等300多家通讯类企业,由此高新区确立了打造全国第二大通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在光伏、LED和能源技术领域,则吸引了应用材料、陕西光伏、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500多家企业;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则有着神州数码、IBM、甲骨文、微软、英飞凌等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950多家。西安软件园从业人员已达到8.5万人,其中聚集的软件研发类人才达到3.3万人,占到该园区员工总数近40%。
在培育产业集群上,除了各种优惠的招商条件,高新区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意经”。
据介绍,在高新区,如果一个产业已经有了业内的龙头企业,比如通讯领域,已经引进了中兴、华为,则需要考虑为这样的龙头企业做好配套工作,引进相关的供应商或其他服务机构;而如果区内某个行业的中小企业较多却难见“大树”时,则行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就成了当务之急。
此外,引进企业还需要有战略眼光,把脉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找准“潜力股”。据介绍,目前,高新区已经从美国硅谷引进了数家在手机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将来,在这一新兴产业中,高新区有望占据高地。
在竞赛场上谁跑得最快,谁就是冠军,在产业发展中,谁抢得了新兴,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先机。高新区对产业布局的决策,从重聚集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重聚焦的转变,使高新区再次站在了发展的领跑位置上。
在人才结构上追求转变
吸纳高端人才汇聚发展“内”动力
“企业集聚促进了专业人才向高新区流动,人才积淀又吸引了企业集聚,这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西安高新区外宣办主任党发龙看来,高新区近几年最大的变化,则在于其对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过去,说陕西是‘人才大省’,其实只是‘人才培养大省’,人才培养出来却留不住,于是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人才都流向了经济更加发达的东南沿海。”党发龙表示,近些年来,随着陕西、西安和高新区的产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选择留在西安,人才与产业之间也产生了良性互动,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产业搬到了西安来。
7月15日,西安高新区又迎来一个投资达到10亿元的项目,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与西安高新区当天签署C919大客飞控系统合作意向书,该项目落户高新区后,将投入研发经费1.49亿美元(约10亿元人民币)。
其实,这不过是近几年来高端人才向西安集聚的一个缩影。在通讯领域,中兴通讯在高新区投资60亿元,建设规模达2.6万人的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已接近有7000人规模;国内另一通讯巨头华为在高新区投资20-40亿元,建设的也同样是研发生产基地,规模为2万人以上,目前已经有6000多人;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制造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投资3亿美元(约20亿元),将其全球规模最大,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太阳能研发中心项目搬到了高新区。理由之一是,在西安,其研发效率明显高于其位于欧美的研发中心。
“我曾到访美国的康涅狄格州,作为美国最为富裕的州之一,这个州只剩下了3个工厂,其他的工业全部转移到了亚洲,但研发和创造仍然是他们的强项。”据介绍,拥有着巨大科技人才优势的西安高新区,只要在产业研发上抢得先机,就必然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
高端人才的聚集,增强了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而高端产业的聚集,又为更多高端人才创造了最佳的发展平台,高新区在高端人才和高端企业间构建起良性互动的机制,使两个优势同时为高新区冲刺世界一流园区服务,形成西安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双核内动力” 。 记者 俞刚
数字高新
3个同比增长30%
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实现——
在册统计营业总收入2620亿元,同比增长30.11%;
工业总产值1660亿元,同比增长30.18%;
工业增加值513亿元,同比增长30.34%。
3个全国排名前三位
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56个高新区最新指标排名,2009年西安高新区——
营业收入排名进入全国前三位;
工业增加值排名进入全国前三位;
税收总额排名进入全国前三位。
不到3年财政收入由10亿突破30亿
今年11月15日,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实现30.31亿元。这是继1998年突破1亿、2007年突破10亿、2009年突破20亿元大关后,高新区财政收入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
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亿到10亿元用了10年,从10亿到30亿元用了不到3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