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讯(通讯员 魏玮)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提出西安要着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敢为人先的碑林人清醒地意识到,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碑林将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
如何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有所作为?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排头兵位置?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几个月来,这样的思考在碑林区决策者脑海里从未间断。
怀揣着问题、承载着希望,碑林区委常委会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给碑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务虚会应势召开,“五宜”城区新一轮的发展与腾飞大幕开启。
从传统到现代——传承中的嬗变
“中央的宏观政策逐步向西部倾斜,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操作性之强前所未有,西安进入了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碑林区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大有作为……”务虚会一开始,区委书记史晓红开宗明义。
虽然还有经济实力、发展空间、城市功能、城区面貌等几道“门槛”需要跨越,但碑林区凭借中心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优势,近几年,在商贸、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方面所表现的骄人成绩证明:只要坚持“内涵增效、延伸发展”之路,挑战会变成机遇,压力会变成动力。
为了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担当重任,碑林区继续坚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在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上下功夫,投巨资加快东大街综合改造步伐,力推商贸项目升级提档。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以长安路·CBD(中央商务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合中心城区特点的金融、会展、信息、咨询、律师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经济、飞地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兑现黄金城区的黄金价值。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朝阳产业,进一步完善碑林动漫平台建设,打造星光一路文化创意街区,形成以动漫产业为中心、市场主体多元、动漫产业链相对成熟的产业框架,促进动漫业的集群发展。
从经济到民生——发展中的坚守
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致力于改善和提高辖区群众生活水平,是碑林区委区政府一直奉行的根本原则。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让民生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为此,碑林区狠抓社区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深入探索服务各个阶层及弱势群体的方式方法。按照“政府搭台、街道和社区主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抓好“一网一话一册”便民服务工程,在全省率先开通了社区便民服务电话88890100(拨拨拨就灵百分百满意),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圈”。以实现“人人有保障”为目标,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不断完善参保制度,简化参保流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市民素质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形成和创造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碑林区在巩固全省首家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策划、注重议题设置,区分层次,区分类别,对辖区干部群众分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培育良好文明习惯,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市民。
从硬件到软件——历练中的提升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仅看硬件,更要看“软件”。站在未来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地,碑林区将干部作风建设摆上了头等重要的位置。
今年以来,碑林区开展了以“优环境、强服务、提效能、建五宜”为主题的环境提升年活动,着力打造 “六大环境”,提升城区软实力。这不仅是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教训后的现实选择,更是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碑林区提出,一旦发现干部有拒绝、故意回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影响损害全区投资环境的行为,市民与投资者都可以拨打免费电话8008409831进行投诉。同时,他们还通过设立举报箱、深入驻地单位征求意见、评选“碑林区十大楷模”等活动,增强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工作作风。不仅通过规章、制度等外因制约干部,更通过内因——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来提升碑林干部整体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以软实力打造硬品牌。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把机遇变成现实,把发展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犹如一句响亮的宣言,又如一声前进的号角,碑林区已经做出回答,碑林区更将付出行动。(2010年9月7日《西安日报》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