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一女士在清扫玻璃钢佛像后走下来,这是侯社祥雕塑厂近期加工较大的作品
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杨万村,推开两扇浮雕样式的铁门,里面的院子摆着各种形象的雕塑,几个人正在忙着为已经成型的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打磨。这个村子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雕塑厂,从这里加工的雕塑被安置在全国很多城市,这里就是被称为雕塑村的地方。
看似红火的产业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做不过来,推掉了不少活
5月5日,记者来到雕塑厂,这个占地10亩有三个六七米高的厂房,里面正在制作几乎与墙一样高的山水画泥塑。室外被半成品,或是模具占去很多空间,其中有一些历史典故和神话,比如竹林七贤、天兵天将,还有近代革命人物的形象,仿佛置身于一座文化殿堂。
三个工人在给“长安花”做修补,之后会运到别的地方喷漆,再送往其他城市展放。
47岁的侯社祥是这家雕塑厂的老板,1985年开始给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做帮工,他用3年时间学会了所有的工序,“从图纸到泥塑再到石膏,接着从石膏到刷隔离剂,然后再在隔离剂上浇玻璃钢料,到最后的打磨。”
侯社祥后来租用了当年生产队的饲养室,自己开了这家雕塑厂,生意一直不错。在他的带动下,兄弟四个人都加入进来从事这一行业。侯社祥的哥哥侯武祥讲,近些年来生意非常好,加工的雕塑尺寸也更大,业务也扩展到了省外,比如给内蒙古一个地方做过长8米、宽23米、高12米的大型雕塑,青海玉树广场10米高的大佛,西藏林芝26米的民族大团结花等都出自他们的工厂。
活越来越多,而工人只有40多个,许多找上门的生意只得推掉。工人都有农田,农忙时得错开请假,才不会误工期。
产业链上的夹心层
这些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农民,与侯氏兄弟一样,他们的手艺都由有经验的人手口相传,大部分的技术含量较低。
这个厂里还有10几位来自河北的工人,他们用一种特制的尺子按比例将玻璃钢模型上的图案移植到石料上,最后打磨完成浮雕作品。“嗞——嗞——”磨具随着电动打磨石头发出刺耳的声音,几个河北老乡在打磨石雕,到处粉尘飞扬,白色的灰落在身上,眉毛都染成了白色。这是他们为西安地铁站加工青石浮雕,上面有现代的动车,古老的马车,这些精美的雕塑将被放置在西安的地铁站。
65岁的甄兴哲来自河北省曲阳县,这里被称为“雕刻之乡”。甄师傅讲,他从十几岁开始做学徒,已经快50年了,打过的大小石刻上万件了,儿子也从事着这项职业。他们的技艺全是祖上传下来的,农闲的时候,他们会去往全国各地做石雕,没有活了再到别家寻活,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
在西杨万村,目前有10多家工厂从事雕刻产业,除了侯社祥这家有一定规模外,其他大多是家庭式作坊,有活了做,没活了不做。由于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差别也很大。
据了解,在侯社祥工厂里干活的工人,每天有30元、40元不等的收入,而来自河北的技师每天有300元左右的收入,在这里做设计的美院学生收入会更高,能拿到300元以上的工资,甚至会有每天1000元。
侯武祥说,雕塑这个产业中利润最高的要属设计这一环节,而他们只负责将设计好的模型翻模,按要求做成实物,做好后会有人送到指定的地方。他们就属于这一产业的中间部分,也就是代工,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夹心层,挣的全是辛苦钱。
如何突破瓶颈是关键
1988年,侯氏兄弟干了大半年完成了“丝绸之路”大型群雕,他们拿到的工费是70元。二十几年后,他们的代工费用一直在增长。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侯氏兄弟工厂承接的数量更多,雕塑的尺寸更大,由于他们在业界的声望,根本不用为没有活做而担忧,反而会推掉一些做不了的活。
记者很好奇,他们既然有技术又有关系,为何不扩大规模?“凭你们2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关系,而你又认为设计环节的利润更高,为什么不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我们没有想过。”“为什么呢?”“现在不愁没活干,更何况我们一旦成立设计公司,被给我们活的人知道了不好,我们还是要靠他们提供机会。”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云岗教授说,近些年,城市建设对雕塑的需求量加大,陕西有一大批雕塑设计队伍,他们需要下游工序设计出来的作品,这给了侯氏兄弟机会。他们利用与设计单位的资源优势和村子里的劳动力优势,从最初的零散发展,成为了现在的专业加工群体,他们从最初的被动加工到现在的自主加工,业务不断扩大,逐渐向产业化发展。不过,目前他们的雕塑生产基本处于中间环节,在这个环节前已有了专业人员设计图纸和模型。在这之后,石头浮雕、铸铜雕像他们又做不了,还得请外援。
这就是侯社祥兄弟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侯社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活做得很好但不会设计,无法将前端掌控。他打算让儿子上西安美术学院,将来子承父业,希望他从设计到雕刻整个过程都能成为一个行家里手,突破如今的瓶颈,把产业真正做大。
■相关链接
河北省曲阳县的石雕雕刻技艺源远流长,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元。清末,石雕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鸽”、“干枝梅”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1995年,曲阳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曲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雕)之乡。
雕刻成了曲阳人的文化名片,他们改变大群体、小规模,企业间无序、恶性竞争的状况,组建了9个大集团,借此推动雕刻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已投入资金10亿余元,入驻企业398家,预计到2020年雕塑业产值达到255亿元。
■本报记者陈团结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