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报道称,中国九成食品含有添加剂。加上在4月份集中曝光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生姜、牛肉膏等食品安全事件,民众突然发现,中国食品安全已经撞击了承受的底线。眼下,媒体和社会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监管渎职和道德滑坡,鲜有人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农村的衰败联系起来。
“我们GDP成为全球第二,但农村还停留在原始状态。最近出现的墨染粉条、毒奶粉、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农村,只把目光盯在城市,忘记了农村的生产有多么低水平。”
说出上面这段话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正在大力养猪的亿万富豪、网易的CEO丁磊。在铺天盖地的分析评论中,我认为只有他的分析直指了中国食品危机的根源。
把食品危机根源完全归咎于农村衰败过于苛刻,但是当下的农村真实的经济萧条,绝对是加速过去这些年食品安全不断恶化的最重要根源。如果农村没有那么多的荒地,农民务农积极性较强,劳动力没有大量外流,中国的食品安全绝对不会呈现出今日这般的惶恐不安。
每年春天我回安徽老家的时候,都会被这美丽的油菜花所吸引。可如此美丽春光之下的农村,只剩下了常年缺乏母爱的留守儿童和医疗保障不全的老人,只剩下了符号性的房子,只有了臭烘烘的水沟。
中国农村现在真实的衰败和萧条状况,绝对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农村的生产水平已经十分低下,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特别是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幅度下挫,土地荒芜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其最致命的负面影响是农民自己不养猪、不种粮食了,更别奢谈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了。于是,食品全部等于工业化生产制造。
上世纪30年代初期,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绘了农村的活泼和繁荣景象。现如今的“江村”,在GDP增长上固然较之当年已经不可等量齐观,但是如果将全国十几万个农村整体联系起来看,农业发展的确未必能够达到江村的水平。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展并非是物质层面的,而是整体的发展质量,从粮食种植、副业发展、贸易、家庭、宗族等多方面衡量下来。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波及到最偏僻的小县城,乃至山区的乡镇。我曾经走访了安徽和江西的小县城和乡镇,最近两三年的房价普遍一飞冲天,很多国家级贫困县的房价都已经超过了4000元。在如今的经济浮躁年代,“江村”式经济被房地产农村经济所代替。
现实是,虽然多年中央政府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但有些地方政府却没有把农业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没把心思放在改善农村红利面临枯竭的问题。地方政府的不重视,加上农民在城市的收益远高于农村,农民自然没有动力提高农村的生产水平。去年11月,一本叫做《中国在梁庄》的书,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大国敝村”成为过去这么多年,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无奈现实。
只有从现在开始,尽快转换“盖楼”城市化模式,重新审视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辅以强力监管和社会道德体系建设,食品危机才有正解。只有中国农村的经济状态能回归正常生产,到时候,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业化流程生产出来的食品了。(倪金节 财经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