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CPI核心数据,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有关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而数据反腐成为反腐新课题。
英国路透社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日前表示,路透社发布的关于中国今年5月份的CPI增幅预测数据源于该社所做的调查,路透社每月都会做这样的调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昨日指出,该局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正考虑改进数据发布工作尽可能地缩短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至于数据遭泄露一说,是相关媒体“猜的”。
分析·数据泄露
核心数据会从哪泄露
核心数据是从哪里泄露的,提前“猜中”的人士给出的答案均模棱两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消息的来源。如,一位曾经身为某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研究员,因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被认为更具有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员、经济学家,更是能准确预测,甚至是提前获知经过调整的数据。此外,一些热衷于出席各个研讨会、投资策略会的“国字号”专家学者,也会不经意间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数据。
泄密无异于公然抢劫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但他也表示,从原始数据到数据生成,再到数据发布,整个链条的内部周转时间较长,确实容易出现泄露的情况。
数据泄密影响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运行数据的提前泄露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从股市的敏感反应中不难看出,宏观数据对资本市场甚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的宏观经济数据都可能危害国家和经济安全,从屡遭泄露的核心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情报隐忧不断,解决政府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数据的公布及对泄密的查处都是有法可依的。《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国家统计机构调查取得的数据,由国家统计机构公布;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调查的数据,由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保守国家秘密法》也明确了只要违反规定,即使没有造成泄密后果也要追究。
为了防范和打击经济数据泄密问题,各国都纷纷加强相关立法试图堵住“漏洞”。德国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政府情报机关和反间谍机关联邦宪法保卫局直接负责对经济间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
分析·CPI高企
生活开支增加 加重通胀预期
物价走势牵动人心,关系全局。CPI涨幅再创新高的背后,推手是谁?如何更加有效地稳物价?国家统计局官员、宏观经济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CPI详细数据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对CPI上涨的“贡献”达到63.6%;其中,猪肉价格涨幅达到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以及旱涝急转,使得本是蔬菜供应旺季的5月下旬菜价比中旬涨了超过10%。猪肉、蔬菜、鲜蛋等食品类价格已经成为当前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
“对物价形势还要保持警惕。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猪肉价格正步入新一轮上行周期,蔬菜价格受极端天气影响明显反弹。这些因素决定,近期及未来几个月CPI将居于高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指出。
专家指出,近期成品油、水、电等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相关的日化用品和出租车价格等一系列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的生活开支,也加重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