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的失败并非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他过于迷信自己的威权。他为利比亚国民许诺的理想迟迟得不到兑现,最终成了大而不当的谎言。这个国家的现实与所谓的“民众国”有着很远的距离,官僚权贵垄断了各种资源,家族统治背离了民主政治的誓言。卡扎菲的家国理想在最初应该也是美好的,但是因为没能通
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去呼应民众的愿望,把国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利益,而是以强人的姿态独断专行,他的政权事实上丧失了应有的纠错机制,向着深渊一路滑行。成也卡扎菲,败也卡扎菲,功过荣辱皆系一身。
往事不可追,历史不能假设。生死惨烈的利比亚内战只能警示旁观者和后来人,把国家未来全部寄托于英雄或强人并不可靠,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导者,英雄或强人与其为了强权在握费尽心机,不如尽早实现主权在民。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逆势而动使得卡扎菲从英雄豪杰沦为孤家寡人。 (8月22日《齐鲁晚报》)
民主是一种纠错机制政府因社会而生,但高于社会,主要负责处理社会自身所无法处理的公共事务,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满意”。但是作为独立个体而言,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难免会有个体利益的考虑,“政府满意”应运而生。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经常会出现“政府满意”与“社会满意”的不一致,从而引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那么,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同时也是为了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笔者看来,民主就是一种权衡“政府满意”与“社会满意”之间的重要机制,尤其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民主更是一种纠错机制。
民主就是把社会力量真正纳入政治生活,打破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垄断,防止政治权力对于私人生活的不适当干预,并且成为及时纠正政府失灵或失范的重要工具。 (8月24日《人民日报》 张洋)
民意可以沸腾,司法理应清醒
8月23日,河南省高院召开全省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会议指出,对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判死刑。
诚然,法律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制定的,是应广大人民的诉求而产生的,体现最多数人的意志,从而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开门立法”就印证了民众参与立法的绝对必要性,民意对于法律制定的重要意义。英美法系的刑事案件审判是有陪审团制度的,陪审团都不懂法律,却在法官的法律指引下,负责对案件事实部分作出裁判,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这都显示出,民意是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一切都必须有规则可言、有程序可依。不是今日“民愤”说杀就杀,明天“民意”说不杀就可免死。因为所谓“民意”、“民愤”,也时常是举棋不定的,受人干扰与控制的。
司法与民意之间形成的这个怪圈,显然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因为这只会使我们离“法治”的目标越来越远。但司法却不能因这个怪圈而让步,民意可以沸腾,司法则理应清醒! (8月26日《南方日报》)
让流动人口集中居住,不可取
据报道,江苏省将加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度,在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同时,还将在今年推广流动人口 “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模式。
以“集中服务”之名,让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颠倒了行政服务和服务对象的关系。现代政府的服务理念告诉我们,政府服务于民众,应当基于保障民众之权利而积极为之,决不是让民众为了自己“服务”的便利,而放弃权利。
以政策方式将流动人口与本地原住民区别对待,还容易在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人为造成鸿沟,不利于社会和谐。当前社会,人们基于故乡情结、文化差异、经济差别、城乡分野、职业鸿沟等各种因素,本已存在各种阶层隔阂和对立,城市政府应该做的,是采取政策促进差别消融,推进社会和谐。 (8月26日《新京报》社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