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统计局发言人最近语出惊人:“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我们为了战胜2008年金融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句话和此前有专家的“物价忍受论”一样,貌似有推卸责任、纾缓民怨之嫌。如果说为提振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必须付出通胀的代价,那么,通胀,或者说CPI等数据的高企,会不会也让经济运行陷入危机状态呢?
通胀和金融危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经济学人们也许另有争论,但抛开那些关于经济衰退危害的大道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金融危机是不好的,通胀也是不好的,用一个不好,代替另一个不好,哪个比哪个对生活的坏影响更大也说不定。
也许,放宽信贷,加大投资,扩大货币供应量,是对经济低迷状态最直接有效的刺激之法,其“副作用”通胀也看似因此不可避免。可是谁说解决危机非要如美国这般增大流动量或曰超发货币?美国“印自己的钞票、花别人的钱”的做法被鄙视之,但我们对“钱不经花了”的感慨,就只该换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般的宽慰?
另据报道,香港、澳门正要发放现金“红包”来补助民生。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多大的财政盈余除以13亿的基数后都变得很微小,靠发“全民红包”来抵御危机或通胀效果甚微,但我们还有其他可以做的:比如,对现在还脆弱依然的民生保障体系来说,财政可以加大转移支付来强化之,加大二次、三次分配,可能更是于金融危机之中,增大国民福祉之机遇。
除了加强“铁公基”建设,织密现实中的交通路网之外,财政是不是可以大手笔一下,织密民生社会保障网,把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兜底之网都用更大魄力的资金投入来结实加强。网更结实之后,不用千方百计刺激消费,无后顾之忧的资金自然就会从那藏着掖着的一张张存折里释放出来。同时,可能也就没有通胀恐慌和投资渠道逼仄的双重压力之下,所致的楼市逆势上扬;也就没那么多煞费苦心的一线,二三线,甚至可能要放眼四五线城市的限购令了。
当然,夯实社保基础是个慢功,可能没有直接投资那样,能在GDP等数据上得到迅即回报,但以“为了战胜2008年金融危机,不得不付出代价”的容忍力,这个慢慢重现活力的提振经济方式,我们还是等得起,并且付得起这个代价的。 张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