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讯 (记者 张维博)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文件,其中就加快西咸新区发展制定十大具体政策政策。 西安交通大学发展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冯宗宪在评价该政策的出台时表示:“西咸新区要构筑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具体内容下:
加快西咸新区发展若干政策对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作用和意义
陕西省政府最近就加快西咸新区发展制定了十大政策,涉及对西咸新区管委会的定位,土地规划和利用,土地流转、税收分成、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B区建设,金融创新和其他已获得的优惠政策对新区的适应性等方面。因篇幅所限,本文拟从科技和国际贸易战略视角来探讨相关政策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和意义。
一、按照省政府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和政策,省政府提出在西咸新区建设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示范基地,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程,难度很大,任务艰巨。
为此,中央和省上需要在政策、资金、科技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采取特殊体制、特惠政策、特别服务,着力破解关天区域内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的难题,使西咸新区通过为国家级研发基地、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落户,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真正成为汇聚国内外高端智力要素、激发先进生产力、充满发展活力的开放热土、集聚科技资源和产生科技成果的金盆之地。同时,示范基地也应为新区乃至省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相应的高端科技服务和支持,使得区域内企业成长、产业发展都能够共享示范区内各种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获得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将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新区“高科技资源的汇集地、引领自主创新的科技大脑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二、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依托,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B区的政策,有利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形成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综合保税区。
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B区,将使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全面升级,空间经济和产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形成临空、铁路和公路物流等物流基础设施连通和相互借力。(国际港务区)B区的建设将使西安形成前所未有的口岸服务功能,航空港通过与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等物流基础设施连通,保税区以其特殊优惠政策真正形成西部中国国际内陆交通的枢纽,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空陆海联运、无缝对接”的国际内陆港模式和内陆地区“通江达海”的物流国际化目标。通过减少进出口货物的中转环节、加快通关速度,保税区的建设将使西安这个内陆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内陆的“国际港口城市”,通过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交通贸易资源的对接融合,将有利于实现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同时使西安扩大其辐射半径,并带动其辐射半径内的地区一体化发展。保税区的建设还将促进西安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临港经济,改变西部地区外贸投资环境,促进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构筑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当然上述政策还是原则性和框架性的,需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同时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和完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