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也得到了民间广泛的支持,大量的贫困儿童因此受惠,得以在中午吃上一顿免费的营养午餐。然而民间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很多偏远地区,仍有很多贫困儿童的饮食营养得不到基本的保证。令人欣喜的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已开始有所行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从中央财政拿出160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虽然温总理在讲话中没有提到“免费午餐”计划等民间的慈善活动,但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来自民间的尝试,至少给政府提供了某种参考。我认为,这个事件再一次证明了民间慈善的重要性。有人曾对希望工程这种资金主要来自民间的公益活动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是政府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情,老百姓没必要跟着掏钱。而在我看来,民间之所以要募集资金做事,恰恰是因为政府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好,而民间力量可以对政府力量进行补充,甚至进行刺激。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就看到了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动的良性竞争关系,而且这种竞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政府力量主动介入的情况下,民间慈善应当向何处去呢?我认为,虽然政府力量较为庞大,但民间慈善仍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显然,政府力量比民间力量强大得多,在此情况下,民间需要做的不是与政府去进行竞争,你给学生补贴三块钱,我就补贴五块,这样显然是不可行的。民间力量虽然薄弱,但也有它的优势。船小好掉头,相对于政府,民间力量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民间慈善的首要任务是应当在细节上帮助政府完善这个系统,查漏补缺,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用到最有需要的人身上。比如就政府这个160亿计划来看,显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考虑。有的贫困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同样是三块钱,对有些学生是雪中送炭,但对有些学生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对此,如何才能使这个补贴机制更灵活、更多样化呢?再有,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补贴标准显然不同,但到底应该差多少呢,这个差别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估呢?对此,民间慈善都可以进行探索,改进自身的管理体制,并与政府的补贴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慈善的最优解。其次,民间慈善还可以作为“第三只眼”,对政府职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过去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政府推动一项营养计划,大兴土木给学生建食堂,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还是面黄肌瘦。对此,民间力量也可以寻找解决方案,争取在不妨碍政府办大事的前提下,使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更加公平、有效、透明。由此看来,虽然政府承诺拿出160亿元,但“免费午餐”仍旧任重而道远。(郭宇宽青年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