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门户模式盈利
雅虎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通过流量(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来吸引广告客户,达到盈利。
雅虎的创立被认为生逢其时。当时引领互联网潮流的“互联网新星”网景公司成为雅虎发展的助推器。
1994年,网景发布的知名产品——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网景航海家),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始,这款浏览器几乎垄断了整个互联网的入口。网景在浏览器中增加了一个搜索按钮,直接将人们的搜索请求导引至雅虎网站,这意味着网景将用户资源无偿送给了雅虎。
1996年4月12日,雅虎亦紧随网景的脚步在纳斯达克上市。IPO价格为13美元,开盘后一度大涨至43美元,最后收于33美元,股价上涨154%。正式成立一年多的雅虎,取代网景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风向标。
上市成功后,雅虎即面临盈利模式问题。在当时,互联网的盈利方式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微软的软件收费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统的软件销售工作,靠出售产品赚钱;网景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他们的浏览器需要用户付费39美元才可以下载。面对已经在传统软件业获取丰厚利润的微软,这种模式拷贝的脆弱性一目了然:微软随后用免费的Internet Explore浏览器击败了网景。
另一种盈利模式是向用户收取上网费和服务费。据一位高校教师回忆,早期的字符界面,互联网无论是接入网络还是查询资料,均需要按时、按次计费,极为昂贵。万维网普及后,浏览成为免费行为,但仍有部分商家将盈利模式建立在对用户收费上,例如当时提供接入的美国在线(AOL)。
杨致远和菲洛并没有选择上述两种方式,而是借鉴了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他们观察到传统媒体并非靠出售报纸盈利,而是以内容吸引用户、以广告盈利。向用户展示的次数越多(发行量越大),其广告收入往往越高。借鉴这一模式,雅虎亦采用向广告商收费、对用户免费展示内容和广告的方式获得利润,并由此确立了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商业资源:流量,即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发行量。
雅虎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到网站来浏览,因此它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内容建设上,试图让网站成为用户上网的起点,并尽量在一站之内解决用户的所有需求。这种模式被称为“门户模式”,其后,在中国出现了搜狐、新浪、网易等模仿者。由雅虎开创的门户模式成为互联网web1.0时代最为典型的商业模式。
恐惧微软而躲避技术
雅虎将自身定位于“媒体公司”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出于对微软的恐惧,因网景公司是前车之鉴。
在免费服务的模式下,雅虎的资金消耗极快,很快烧尽了红杉资本投入的首期200万美元风险投资。日本最大的风险投资商软银公司的孙正义找到杨致远,提出投资雅虎。
在雅虎上市前夕,孙正义以半强迫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投资额和持股比例,最终投资3.5亿美元,持有雅虎近30%的股份。有了充足的资金,雅虎得以用免费战略快速扩展市场、提升流量,成长为当时的互联网第一大网站。
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后,整个经济界充满了对互联网经济的期待,一些传统的大企业亦开始关注对互联网使用群体的广告覆盖,雅虎作为当时最大的互联网网站,获得了宝洁、强生等品牌的肯定,并在其首页购买了展示广告位。
与此同时,大量投资的进入使很多小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由雅虎确立的“流量为王”方式使他们也急需获得流量以向风险投资商证明自己的价值。从雅虎获得流量是一种省事高效的办法,因此他们亦向雅虎购买广告,进行流量导引。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格雷厄姆发现,虽然办公室看上去是个软件公司的样子,但雅虎坚称自己是一家“媒体公司”。既然雅虎采用了互联网服务免费的方式,那它只能依赖广告,走媒体之路。
另外一个雅虎将自身定位于“媒体公司”的原因,格雷厄姆认为,是出于对微软的恐惧。“比我年轻的人可能很难理解1995年时,整个业界对微软的那种恐惧。雅虎目睹了微软是如何击败网景的。如果他们仍然沿着网景的道路走下去,那网景就不是微软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了。做一家技术公司,可能要被微软碾碎。”
“伪装”成媒体公司以躲避微软的正面强攻,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办法,但雅虎“伪装”得过于认真了,这带来另一个问题:对技术开发的忽视,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储备不足。
格雷厄姆认为,雅虎本来有机会成为像Google那样的“人才磁铁”,最好的时机出现在1998年,因为那时Google还不为人知,雅虎则是互联网企业的领袖,有吸引大量人才的形象和实力。但雅虎没有那样做,后来Google做到了。
由于没有看到搜索引擎的巨大前景,大卫·菲洛在1998年曾拒绝了佩奇和布林谋求将Google出售给雅虎的努力,尽管格雷厄姆极力建议他收购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