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想斌
1月5日起,由十个部委与主流客车生产企业联合召开的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会在京召开。工信部提出校车的安全性要提高,但成本要合理控制,要有利于普及,对此各方表示认可。多数与会车企代表表示,新标准不可套用美国校车标准,成本太高,脱离了农村实际。(1月8日《钱江晚报》)
去年年底多地发生的严重校车事故,引起社会的重视,国家也从制度上作出回应,迅速出台《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根本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然而,校车新标准并未迎来预想的叫好,反而争议不断。
一方面,购置校车的资金尚未细化分配,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自身实际条件差异,导致学校、家长以及地方政府,各自在对安全校车的期待之上怀着不同的不安。另一方面,大多数车企因为校车新标准大多参照了美国校车的高标准,被这一诱人的市场拒之门外而心怀不满。而后者车企关于校车新规的争论,似乎已经影响到校车新标准能否尽快出台,以及校车新规出台之后的校车标准和安全系数。
可不管校车这块市场该怎样分割,不论参照美国标准的新校车标准,能否适应国情而被推广,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校车新标准的讨论一切围绕安全,突出安全,不体现与安全无关的内容。不能因中小型的客车企业全部排除在外的标准高,而牺牲安全的底线。同样,虽然我们的国情和一些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但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尊重,不能甘落人后。
尽管相关部委希望考虑到农村实际,从安全、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新校车标准,这种顾虑没有错,但安全永远是校车的第一诉求。基于维护安全的这一原则和底线,避免全国“一刀切”,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采取差异化的校车管理规定,并且设定合理的过渡期,这种更具操作性的做法值得肯定。
同时,如果部分客车企业因实力不足无法生产校车新规中要求的高标准校车产品,那就找有能力的生产,即便全国只有宇通一家能生产,抑或是国内没有我们依靠进口,校车的安全标准也不能为了照顾大部分生产企业而降低。
当然回过头来说,校车新规产生争论尽可能让涉及的各方都参与,就校车安全积极建言,以自身方式推进公共事务,这对真正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惠及整个社会的校车运营管理制度规范,有极大的好处。但一切的争论,都要建立在校车安全高标准基础之上。去岁各地发生校车事故的惨烈教训,也在说明维护校车的高标准,不能再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无须循序渐进,而争论的方向以及争论之后的行动,都应是尽可能地对校车高标准的购置、运营以及管理进行细化与完善。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孩子永远都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不论是车企,还是相关政府部门,摒弃私心,不围利益从安全着眼,让校车真正成为孩子们安全的流动校舍,能够承载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家庭的美好希望,载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