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西京故事》讲述平凡百姓奋斗 现场观众落泪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01-10 17:19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泰国男子与女友尸体完婚
泰国男子与女友尸体完婚
印尼用水泥球防车顶逃票
印尼用水泥球防车顶逃票
·男子疑妻子出轨在其腹部刺“偷男人的下场”
·统计称PM2.5每年导致欧洲38.6万人死亡
·网友自制“亲戚发言大纲” 为避逼婚考虑不出门
·夫妻档垄断北京亚运村卖淫市场 招嫖卡只发外地人
·浙江女富豪吴英终审死刑引争议 媒体称有先例可循
·“红派壹号”回应质疑:外国有iPad,我们有红Pad

  演职人员向观众谢幕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闫文青摄

  观众用眼泪“诉说”着感动

  陈忠实(左三)等名家出席本报与省戏曲研究院主办的《西京故事》首演典礼昨晚,由本报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文化品鉴活动——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首演完美开幕,300多名华商报读者在这场秦腔剧中看到了自己怀抱梦想奋斗的身影。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维隆、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等领导以及文化界名流陈忠实、畅广元、肖云儒、李星等人观看了演出。

  故事梗概平凡百姓的自强故事

  《西京故事》讲述了一位乡村干部、前民办教师罗天福率领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打饼度日,为考入了西京城名牌大学的一双儿女提供支持,全家人在城市生活中所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情况,一次次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人间的爱,并最终融入城市生活,重新确立生活坐标,其生活面貌及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过程。

  这部秦腔大戏真实地再现了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如何自强不息,心怀梦想,在城市里打拼、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贴近现实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前来观看,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把这视为自己奋斗史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观看这部戏,可以重温自己成长的经历,为自己的发展继续鼓劲。也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观看这部戏,他们希望通过这部戏中主人公的成长,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眼前所有。

  观众心声年轻人更关注“奋斗”主题

  昨晚7时许,离演出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前来观看的观众已经排了近百米的队等待入场。在人群中很多年轻的身影很引人瞩目,他们衣着时尚,年轻的脸庞上充满活力。“一般看秦腔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这次能有这么多年轻人来看,看来这个戏很特别。”一些老年观众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年轻人还有些不适应。

  26岁的罗先生一边排着队,一边啃着面包,还不时关注着自己的手机,准备将观看的过程随时发微博。“我是下了班从高新赶过来的,还没来得及吃饭。”罗先生说:“我之所以这么想看这部戏,是因为我觉得这部戏演的就是我的生活和经历。”罗先生说,在华商报上看了《西京故事》的报道和大概内容之后,自己的心情就没有平静过。“我就是一个从山区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一心想来西安学习生活,我的梦想也是我们全家的梦想,父母辛苦劳作供我上学,我终于在西安上了大学,并找了工作定居下来。”罗先生很有感触地说,这部戏演出了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的生活经历,虽然那是一段艰苦的过程,但是那同样是一段光荣的奋斗史,我们得感谢有这么一部戏,让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先生的话得到了身边其他年轻人的赞同。

  在观众入场时,本报为大家准备了特别的“贴心礼物”——300包纸巾!

  现场反应相似的经历让观众流泪

  当剧情发展到罗天福去大学看望两个孩子,却发现女儿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在校园里捡垃圾挣生活费时,一个心疼孩子的父亲和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让现场的很多观众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下了眼泪,不管是年轻的观众还是年老的观众,真实细腻的剧情,完全将他们融入了进去,他们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使劲鼓着掌。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人物命运变化起伏,让观众们多次感动落泪。

  28岁的李欣在演出结束后,眼睛哭得红红的。“当我看到戏中的女儿捡垃圾勤工俭学时我就仿佛看见了上大学时的我,那时候我也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不但在学校扫地勤工俭学,还在外面兼职打工,有一次我爸爸来学校看我,发现我在校园里打扫卫生,他一下子眼泪就流了出来。当时的情景就和舞台上的情景一样。”李欣说,从那以后父亲每个月都会多寄一些钱给她,但是她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她不认为那是丢脸的事情,反而这些经历为她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今天再看这场戏,对于有着相同经历的我们这代人来说,不仅仅是回顾,也是一种鼓励。”李欣表示从未看过秦腔的她,这次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

  而和这些年轻人不一样的是,很多五六十岁的观众也在流泪,是因为他们想到了自己当年走进城市,和城市艰难融合的那些日子。“看戏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擦眼泪,我想起了我当年来到西安生活的那些日子,就像戏中演的那样,要成为这个城市的人,就是要经历磨难,慢慢融入进去。”一位老先生很动情地说,看这个戏,就像看观众自己的成长史,怎么都会找到自己当年奋斗的影子,深入心灵呀。本报记者 赵媛

  嘉宾感言

  《西京故事》道出秦人精神

  ■余华青(省文化厅厅长):

  这是一群普通人的西京故事,也是一段时代的变迁过程!

  ■蒋蕙莉(省文化厅副厅长):

  感人,深刻,道出了秦人精神。

  ■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这部戏给人的冲击,让我感受到对现实直接的关照,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最鲜活的、最直击人心灵的一部戏。

  ■杜峻晓(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社长):

  我是山西人,第一次看秦腔,从始至终被感动包围着。

  ■畅广元(评论家、陕师大教授):

  把秦腔舞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像戏里唱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不管是顺畅还是恓惶,我们的这一声不会塌腔,我希望这部戏能送到西安所有高等学校,让所有大学生感受一下民族精神。

  ■肖云儒(文化学者):

  这部戏涉及到尊严,涉及到人格最深层,建议陈彦院长组织西安打工的人,一定会在每个人心里点起一把火,而戏的骨子里是西京精神,是大树一样永远绿色的不会枯萎的精神。

  ■李星(评论家):

  这个戏很有内在的思想,非常贴近现在的现实,有好多当前现实生活的符号,写人的命运,写人的精神,写人的思想人格。本报记者 狄蕊红 吴成贵

编辑:王茜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