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围的“张总”明白情况后,快步走开 本报记者宁峰摄
心声
老板们的账清了,自然再没理由欠我们了
据“张总”介绍,他是陕西一绿色果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在杨凌修了个蔬菜交易市场,市场的混凝土地面施工承包给了陕西瑞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当时,他们公司是和该公司老板高××签订的合同。2009年初开始施工,2010年3月施工结束,至今仍未验收,原因是地面施工有问题。但按合同,公司已付给高××工程款总额的70%。现在发生拖欠,农民工们应该找高××才对。
在机场,记者见到了高××。他赶到时,“张总”坐上公司来接的车已离开。高××说,“张总确实付过600多万。但因是垫资施工,张总给的钱都先付材料商了。你不付,人家就不给供货……谁知活儿干完了尾款不给结呢!”高××说,“既然你不验收,凭什么就先投入使用了?”
让记者未料到的是,现场的农民工们都知道欠他们钱的是高××,和张×没有直接关系。“但大老板确实欠高老板的钱……大老板欠高老板的钱结清了,高老板自然就没有理由再欠我们的钱了……”
本报记者苗颖
观点
花样讨薪无奈的表演
辛辛苦苦忙了一年,血汗钱却拿不到手。爬塔吊、跳楼、堵路……为了讨薪,农民工把这样的场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讨薪方式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因此也为社会诟病。不得已,一些农民工开始转换讨薪方式:开新闻发布会、拜“河神”、送鲜花……你可以理解这还是在作秀,但其本质却是无奈的表演,是一种含泪的笑。我们衷心期盼,能有更加畅通的渠道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些含泪的场景别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