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发布的去年12月CPI已经滑落至4.1%,这是中国CPI数据的连续第五个月下行,基本预示着通胀失控的风险消失,过去一年强力的抑制通胀政策发挥了应有的效力。不过,全年CPI增幅高达5.4%,远远超过了政府预期的4%控制目标,显然,中国仍旧处于高通胀时代。2012年,通胀调控成果只能说初现,但是稍有不慎,CPI就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就具体数据而言,去年12月CPI涨幅仅比11月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前两个月的降幅分别达到了1.3和0.6个百分点。之所以环比降幅在12月快速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节日消费使得去年12月份的消费迎来了一个小高潮,食品价格涨幅高达9.1%,回升迹象十分明显。而1月份,由于春节因素,社会需求会更为旺盛,CPI上涨压力会遭受十分严峻的考验。应该说,2012年是进一步巩固通胀调控成果的一年。为此,必须谨守三大“纪律”:一是信贷纪律,切不可重复天量信贷的格局。2011年,新增贷款仍然高达7.47万亿元,这是在2009年9.59万亿元和2010年7.95万亿元基础之上,又一个信贷突进的年份。三年放出来了近2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基本相当于2008年之前正常年份时6年到8年的数量,这是导致过去几年通胀形势严峻的总根源。而2012年刚刚开始的几周,各大银行的放贷冲动仍然十分强劲,今年信贷增量依然会远超过正常水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二是挤泡沫纪律,不能因为经济放缓,而再度放弃房地产调控。前些年,伴随着房价的一路飙涨,由资产泡沫传导至消费品领域带来的通胀迹象十分明显。在地租式通胀影响之下,餐饮、各类实体商店、服务业等诸多行业,不得不被动涨价。之所以宏观调控政策十分密集且力度不小,但是CPI仍居高位,其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房价泡沫未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可以说,没有房价泡沫的“回归正确”,通胀调控很难取得真正的胜利。
三是市场纪律,行政干预不能成为调控常态。去年上半年,发改委曾经约谈日用品等企业禁止或者让他们暂缓涨价,但是最终日用品行业几乎是集体涨价,年底的乳业巨头更是不顾行业危机逆势上调价格,都说明行政手段只能取得一时之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价格上行问题。抑制通胀,最为根本的效力只能是从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方面着手。比如严守信贷纪律、控制货币即是减少需求的治本之策。多相信市场调节机制的力量,将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实业家,同时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民营经济复苏的步伐。要在加大供给上做足工夫,最终还是只能依赖企业加大产品生产速度。
整体而言,今年的通胀形势不会比2011年更艰难,但是正因为如此,乐观情绪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当下,呼吁货币政策重回过度宽松、放弃房地产调控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就意味着,若今年决策当局稍有不慎,不能严守这“三大纪律”,只怕始于2010年底的这一轮宏观调控又将功亏一篑,重蹈三年前的覆辙。
为了力保这一次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为了今后十年中国实业复兴之路顺风顺水,在经济风云随时可能突变的2012年,我们必须不断强调放弃“三大纪律”的危害性。唯有战胜通胀、挤掉泡沫,中国经济才能渐渐走上实业繁荣、创新为先、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