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名温州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召集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目标是帮助一些非团体的外来务工者网络购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花了8个多小时,已帮一批温州的外来务工者买了70多张回乡的火车票。“每订成一张票,意味着圆了一个人的返乡梦,这比什么社会实践都有意义。”一名志愿者由衷地说。(1月13日《楚天都市报》)
每订成一张票,意味着圆了一个人的返乡梦,这比什么社会实践都有意义。学生们认真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学生们出发点是好的,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傻气”,没有利益的驱动,只有一颗真诚助人之心。另一方面,学生为农民工服务是扎实认真的。学生们花了8个多小时买了70多张回乡的火车票,这样的执着没有做作之态,着实令人感动。
而某些地方的农民工就没有那么好的福气。在杭州一个铁路售票点,湖南永州人李竹清排了整整6天6夜的队,仍没买到票。今年48岁的他,在浙江富阳做装卸搬运工,他要为一同打工的全家7口人买回家的火车票。排队6个日夜后,他终于放弃了,“太累了,扛不下去了。”
温州籍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行动折射出了农民工返乡的难度,“一票难求”的活样本可以通过怀有爱人之心的大学生来化解。农民工和大学生惺惺相惜,共同渡过春运难关。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也确实体会到农民工的难处,并没有缺位,组织专线客车,甚至让农民工“打飞的”。但即便如此,当面对排了整整6天6夜队仍旧一无所获的李竹清,我们内心其实很清楚,排队的不仅仅只有一个“李竹清”,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这个时节里,总是年复一年的“返乡难”——难在拿不到工钱;难在拿到了工钱又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其实,农民工是春运的最大群体,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回家的愿望最为迫切,帮助他们及时回家与亲人团聚,所有参与或者说与春运相关的环节都责无旁贷,尤其对于那些用工企业来说,能在此时出一份力,多一份人文情怀,即便是从成本来说也是一分投入,十分回报,千万不要忘了,最近几年只要春节一过,东南沿海地区便左等右等,却发现返程的农民工那么少,而一度面临着“用工荒”的尴尬,其实,帮助农民工返乡是一张最大的情感牌,难道非要等到来年“用工荒”的时候,才会想念起这些任劳任怨的农民工兄弟?
更进一步讲,帮助农民工返乡理应是全社会的责任。李竹清排队6天6夜没买到票或许属于偶然,但职能部门的缺位却是必然。如何帮助农民工群体,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能仅仅靠一些满怀青春热血的大学生。让农民工及早回家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智慧,考验着企业的态度,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良心。(钱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