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老师新近做的“狗娃咪”。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如今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商州“狗娃咪”面临传承危机,家住商州区东郊的陈五斤是目前仅有的几个手艺人之一,在接受采访时,陈五斤希望“狗娃咪”能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焕发新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而不要就此成为“绝响”。
“狗娃咪”曾是孩子最爱
“狗娃咪”是一种用红泥雕塑烧制而成的哨子,上世纪六十七年代在商洛地区风靡一时,在当时玩具种类不多的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在商州区东龙山村,记者见到了年过花甲的商州“狗娃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五斤。得知记者来意,陈老师高兴地拿出最近做的“狗娃咪”让记者欣赏,拇指大小的小狗、小鸡、猴子和猴骑狗等造型皆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吹起来哨音圆润嘹亮。应记者要求,他还演示了泥塑的过程,一小团泥巴在指间翻动几下,不到一分钟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造型。
“从我婆那代人算起,我家做‘狗娃咪’已经三代了。”陈老师说,他小时候就跟着母亲学做“狗娃咪”,冬闲时从东龙山取两担红斑土,捣碎和泥,捏成各种造型,并钻好哨孔。泥塑晒干后放进厨房炉膛,利用做饭时的灶火烧透,然后再调制松香上色点染。做成的“狗娃咪”一小部分拿到附近的公路边卖,大部分被走街串巷的货郎担收走,货郎担走到哪里,这小玩意儿也就卖到哪里,在河南、山西一带也颇受欢迎。“那个时候娃们的玩具少,一到过年到处都能听见‘狗娃咪’的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