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振兴”是《规划》明确的首要任务。
截至去年9月,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在全面完成产业重建任务的同时,灾区各地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发展振兴步伐既快又稳。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坐落在德阳市。新年伊始,素以挑战“极限制造”著称的二重集团再传捷报:依靠自主技术创新,钢锭重达550吨至600吨的核电常规岛超大型1100兆瓦核电半速转子形成批量制造能力,在世界核电常规岛极限制造领域实现历史性一跃。
岷江之畔的阿坝铝厂,灾后新投产的两条5万吨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和集中烟尘净化装置,均采用先进技术,每吨铝合金产品可节约成本300元,节约标准煤13吨。
骨干企业强筋壮骨,园区建设也扩容升级。
什邡市京什产业园内,已落户北汽福田、明日宇航、格林雷斯环保科技等近30家企业,高端钛合金产品、新型建筑材料、高档节能门窗等项目协议引资超过40亿元。
借力转型,“高门槛”依然成就“加速度”,去年什邡经济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震后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吸引了华晨汽车、中国重汽、艾默生网络能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两年前,开发区一跃成为四川第三个500亿元产值园区。
在浙江省对口支援下,青川县震后建起“川浙合作产业园”,引进泡沫铝、单晶硅、LED照明等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上万个。
当前与长远兼顾,灾后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释放了后劲。
产业振兴的种子,也在城镇乡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黄金周,四川6个重灾市州接待游客12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42亿元,均接近全省总量的一半。
在都江堰市,由上海援建打造的10万亩特色农业园区,靓了山坡,富了乡亲。
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龙门山下,川江两岸,“绿色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铺就康庄大道。
2011年,四川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58元,增长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