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建山寨?
防御农民起义军、兵患、土匪
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柴”字条下,北宋人徐铉注:“柴”又别作“寨”;依北宋《广韵》“寨”又作“砦”。可见,“寨”的起源很早。
而镇安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古关中向南通往川渝、向东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素有“秦楚咽喉”之称。据《镇安县文史资料》记载,镇安山寨大多创建于明末清初,多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兵患及土匪等修建。嘉庆九年(1804),鉴于镇压白莲教义军的教训,陕西巡抚陆有仁奏言:“商州、洛南、山阳、镇安、孝义(今柞水)五处,责成潼商道,务必每邑在各有险可守之处,号召地方自行修筑寨子,堵御要隘,以杜窥伺而避战乱。”于是,各地在险要处蜂起修寨与凿洞,依山为基,以石筑墙,“干打垒”砌筑,多为当地名士富户牵头修建,以响应朝廷“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号召。
民国时期,镇安县的熊、刘、倪、王、党五大家族便各自就近修筑了自家的山寨。有的山寨邻近交通要道、县城、场镇、大型村落等人口集中地,这些山寨多为当地商贾、显贵出资并由贫民出力合作修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