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渭渠沿岸,常常可见这样的“寻人启事”
仅干渠两侧装护栏就需2亿元
管理之叹
4月19日下午,位于咸阳市联盟三路的省宝鸡峡引渭灌溉渠管理局,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说,他是眉县人,2010年,他儿子和同村的朋友一起不慎掉入渠中身亡,如今他已将管理局告上法庭,他来管理局是想询问赔偿问题。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答复老人说,他儿子是成年人,自己不小心跌入渠中,此事与管理局无关,既然已将此事诉诸法律,现在就只能等法院的判决了。半个小时商谈无果后,老人离去。
据了解,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是我省西部大型堤坝引水工程,主要承担宝鸡、咸阳两市13个县(区)土地水利灌溉任务。1958年设计,1971年建成通水。管理局抗旱管理科副科长张有功介绍说,宝鸡峡灌区共有总干渠和干渠6条,长412.6公里;支渠77条,长689.4公里,灌溉面积291.56万亩,其中240万亩在咸阳境内,涉及武功、乾县、礼泉、兴平、泾阳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
“干渠内有人失足跌入身亡,是由于修建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和当事人不慎造成的,作为灌溉渠管理部门,我们目前只能是多做提醒宣传。”张有功说,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修建于40多年前,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干支渠全部为敞式渠道,渠岸仅限于工程管护和防汛抢险之用。近年来,随着农村村级道路建设加快,许多村组将渠岸和工程保护范围作为乡村道路,导致行人出现溺水事件的几率增加。而宝鸡峡现有干支渠1100公里,仅在干渠两侧安装护栏的费用就将达2亿多元,这笔费用不好解决。
网友支招渠边植树、村落设防护栏或设置“施救绳”
宝鸡峡引渭灌溉渠管理局工程科科长杨海强表示,近年来,随着从渠岸通行的行人、车辆增多,不安全因素更显突出。管理局也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汇报,希望加大投资,沿渠加设防护栏杆,虽然现在还没有结果,但管理局还会继续争取。
目前,减少工程引水期间对行人的安全威胁,管理局除在城区段加设防护围栏外,主要通过在交通要道、重要建筑物等处刷写安全警示标语,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据了解,引渭渠少部分地段已加装了水泥隔离桩,将公路与渠隔离,明显减少了事故发生。
在本报对此事报道后,不少网友给引渭渠防护支招。网友“我是一滴水”表示,小时候在引渭渠边长大,游泳也是在渠中学会的,那些年水渠的管理单位给水中分段放置了好几根横跨两边的“施救绳”,人不慎掉下去之后可以拽着绳子保命,可是由于水中的杂物不断地悬挂在上面,天长日久被水冲断。现在能否再效仿这个做法,花不了多少钱。
还有网友称,除了在引渭渠沿岸通过大力宣传提高村民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外,其实还有很多防护办法可以运用,比如在渠边植树,将渠与道路隔离开,在村落集中的地方设置防护栏及警示牌,在桥面设置防护网等等。
咸阳市要求水利部门在沿岸设警示标志引起重视
4月14日,本报率先报道了宝鸡峡引渭渠不断有人落水溺亡的消息后,引起咸阳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咸阳市公安局已向各相关单位下发通知,要求在限期内逐一查明在引渭渠中溺水身亡者的尸源及死亡原因。同时,警方也希望引渭渠管理部门加强渠岸两侧的防护措施建设,减少事故发生。
据咸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王新涛介绍,咸阳警方每年都会接到村民落入引渭渠的报警,但一直没有对此进行过具体的数据统计。“往年都没有今年这么集中,数量也没这么多。经过民警现场勘查,属‘自杀’、‘他杀’及其他涉案尸体所占比率极少,绝大多数是不慎失足落入水渠的。”
记者在向其他各县区相关公安机关询问此类数据时,得到的答复也基本是每年都有村民跌入引渭渠中身亡的报警,但因多数并非案件,所以没有做过具体数据统计。
据悉,“引渭渠安全”已引起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及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咸阳市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由公安部门尽快调查溺水者的死亡原因;水利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灌溉渠沿岸设立警示标志;各基层有关部门要对引渭渠沿岸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加强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咸阳市委、市政府将及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
本报记者要露滋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