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起用血纠纷,浙江温州市中心血站两位负责人被免职引发热议。温州市卫生系统一位官员认为,两位负责人被免职“有些委屈”,他说,温州的临床用血达到浙江省的三分之一,血站供血压力极大。网友认为,免除两位负责人并不能解决血站缺血现实,应探寻“造血机制”。一个10多年间累计献血达1600毫升的人,显然在每一次献血时除考虑能够帮助别人外,同时考虑的也有自己或家人在需要用血时能够“优先”用血,因为在相关献血的政策宣传中,“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始终都是“主旋律”。然而,这样一位献血累计达1600毫升的王女士,当自己丈夫在手术需用血时却被要求她“先献血”,并且,此时的她已经超过了55周岁的献血年限。这一事件确实伤害了无偿献血者的感情,挫伤了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损害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公信度。
但正如当地官员所言,因此而被免职的两位负责人“可能有些委屈”。一个现实是,温州有两家省级医院,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血站供血压力极大,有时候建议用血者“先献血”确实也是别无他法。况且,类似“互助献血”,《献血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不少地方遭遇血荒时常会采用类似的做法,应该说,也是不得不为之。
正因此,免几个领导确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地方的血站全部用完却没有半点储备血时,即使曾经的献血者在关键时候需要相关部门兑现用血承诺,血站和医院此时也是有心无力。显然,亟待解决的是长久的“造血机制”。一个现象是,尽管有《献血法》和相关法规的倡导,但各地还是频见血荒现象。远的不说,就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河南、云南、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荒”。最严重时,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库存是应达库存的1/20;南京一些医院接到最多只提供1/3的“限血令”……背后的原因很多,诸如《献血法》宣传不够,无偿献血程序不透明,无偿献血者无法获知血液的使用去向,不知道是否被高价卖掉,以及上述新闻中出现的献血容易用血难等,使得不少地方屡屡闹血荒……
一起“用血纠纷”,看起来是血站的“管理”问题,实则是长久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造血机制”不完善、不阳光的问题。但这其实并不复杂:献血对人体有益无害,在关键时候还有“全家受益”的保障。如果相关政策的执行能够到位;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详细的、由第三者监管的献血及用血信息平台可供随时查询、相互调度;如果献血者及家人用血时可以像献血时那么方便快捷……这如果能是一举两得甚至是多得的好事,那么血站还会频频“贫血”吗?
(相关报道见A2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