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来,陕西的决策者、建设者们以大思维、大气魄、大手笔引领广大文化创作者躬身耕耘,提升了“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三秦书风”等品牌知名度,将陕西立体化地推向世界,呈现出一个伟大时代厚重而细腻的文化质地。
五年,是一段历程,是一种期许,是一次历练。陕西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澎湃之势,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繁花竞秀,大放异彩;公益性文化项目陆续启动;文化惠民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文化催生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最终凝练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力量。
惠民 让文化的阳光照进寻常百姓家
镜头:原本是腊月寒冬的季节,古城的秦腔票友却沉浸在“如沐春风”中。秦腔推出了“10元剧场”,放下了身价的大秦腔不再孤独与寂寞,场场爆满的上座率,排队买票的超人气,秦腔在惠民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不仅获得了青春的力量,更让古城市民在文化的氛围中享受幸福。
一张张免费的演出门票,让老百姓欣赏到高雅艺术的阳春白雪;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大地的文化热情……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省戏曲研究院的“天天有秦腔”,从曲江的民俗文化节到图书大讲坛,不管是从覆盖面还是在纵深度上,陕西文化惠民工程都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文化享受。
五年来,我省日益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地惠及民心、融入生活,处处谱写着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精彩华章。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馆敞开了大门,让普通的老百姓不花钱就能走进曾经感到神秘的地方,分享文化大餐,老百姓的文化品位自然就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生活空间就更加开阔了。越来越多的体育健身器材出现在街心公园或是文化广场,远离“亚健康”,全民健身运动在西安掀起了波澜。
文学 “西风烈”让文学的西风刮得猛烈
镜头:4月22日,感受书香。著名作家贾平凹与“西风烈”文丛作者徐剑铭、韩晓英、韩怀仁、吴双虎、曹彦在西安签售,现场排起了长龙,书香满溢,在读者们的低声私语和真诚的目光中,一种情绪在空气中流荡,或许有一天,“读书真是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陕西作家大都是不那么丰产但极风格化的作者,永远保持高度的文艺腔调和深邃的人文感悟。他们文字里鲜活的土地气息,如同秦腔一般高亢嘹亮又深情悲怆的母语。
五年来,为大力推动陕西文学发展,催生大量精品力作,我省启动专项资金资助陕西省文艺创作,陕西文学基金会正式成立……
为了文学陕军的再次集体亮相,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推出了“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重大文艺精品项目。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这次以如此大的规模和密度发表作品,其强度和规模都超过曾经的陕军东征。“西风烈”项目两年间先后推出了48部作品,题材多样,主题鲜明,全面反映了我省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使“西风烈”以其响亮的号角吹响了文学陕军再次崛起的征程,成为了文学陕军的一个品牌熠熠生辉。
视角 从世界眼光看陕西
镜头:纪录片《陕北启示录》从陕西卫视到央视一再播出,它用三种色彩重点解读了“延安精神”,也全新重解了一个真实的陕北。它的播出令观众惊呼,“原来陕北和记忆中的模样完全不同!”
近年来,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影视陕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陕西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更是在全国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舞动陕西》、《大秦岭》、《陕北启示录》等大型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用大文化概念树立了陕西人文、绿色、现代、和谐的新形象;电影《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团圆》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纺织姑娘》获蒙特利尔大奖,《隐形的翅膀》获中国华表奖;电视剧《保卫延安》获“五个一工程奖”,《大秦岭》、《大秦帝国》获金鹰奖优秀剧片奖,纪录片《望长安》还将作为人文历史教材进入陕西省中小学课堂……
一系列“陕西制造”的影视剧通过央视的平台,向全国观众全方位立体地展示陕西,这些片子都在表达着“谁不说俺家乡好”,但却与狭隘的地方情结无关。其中,纪录片《大秦岭》、《陕北启示录》、《望长安》被全国观众交口称赞,夸其视角独特。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认为,最让人受启发的是这三部纪录片:“眼光不局限,从世界眼光看陕西,站在中国角度看陕西,展示陕西文化地位和贡献,应该说这也是陕西特有的视角。”
人文 在遗址保护中感受美好生活
镜头: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初夏周末的夜晚,白日里的热气在晚间消减。大明宫遗址公园广场、大唐不夜城像往常一样游人如织,在音乐喷泉边嬉戏欢声笑语,在小树林里自娱自乐,品读着雕塑景观街上的雕塑,重温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享受着怡然的精神生活。
文化遗产事业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年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陕西首次将文化遗产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这是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举措,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对百姓民生的关怀,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了解文化历史的环境。
“陕北道情”大赛;汉调桄桄、陕南民歌的展演;汉江船工号子、新编汉剧传唱、皮影戏、小场子、安康花鼓、安康地蹦子等非遗项目专场表演……一系列的活动让非遗保护的传承人不断增加,也让市民得以持续欣赏到非遗项目的展演。
诗意生活,心醉动人。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盈的今天,文化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记者王娇莉

2012·陕西第十二次党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