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心里就踏实了”。昨天早上,记者走进西安市东窑坊社区,凉亭里、健身器材边、休闲凳上都坐着老人,他们晒着太阳、锻炼着身体。偶尔跑过一两个打闹的小孩,爷爷奶奶们就会跟在后面喊着慢点,脸上却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谈起这个“新家”,大家都说很幸福。
从棚户区到高楼武凤营老人今年82岁了,河南温县人,18岁的时候随着丈夫来到西安,住进了尚俭路的家中,一家五口住在不到30平米的两间平房里,“一张桌子、三张床、一台电视和一个案板是全部的家当。两个儿子结婚都是在外面租房子,家里住不下。”去年7月,尚俭路棚户区改造,武凤营老人一家离开了生活63年的小平房,住进了东窑坊社区,“85平米的面积,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老人兴奋地拉着记者去她家看看。
“我家住10层,有电梯,方便得很。”走进武凤营老人家里,明亮宽敞的感觉扑面而来,家中的布置简单却温馨。老人首先说起了客厅的立式空调:“以前夏天都是用风扇。看着别人家安空调,儿子也给我买了一台,结果抬回家才发现根本没地方装。住进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儿子给我买了这台空调,让我也享受享受。”
老人热情地把记者带进厨房:“看,咱也用上了天然气,还有了电磁炉。我现在炒菜用天然气,煮稀饭用电磁炉。这暖气也是天然气的,比用蜂窝煤好了多少倍。”走进卫生间,老人感慨地说:“我用了60多年的公用厕所,从来没想过这辈子能在自己家上厕所。还有这淋浴器,也是新的,方便得很。”老人边说边打开龙头,清澈的水柱喷了出来,“过去村子里澡堂洗一次澡要5块钱。夏天的时候就在屋子里用毛巾擦一下,两个星期才能进澡堂‘奢侈的’洗一次澡。”
政府为我们想得很周到
记者走近一位正在看报的老人,和他拉起了家常。老人姓孙,一家人原本住在大差市马场子二道巷,“那房子建得有历史了,门口的路坑坑洼洼,楼梯陡而且没有路灯。”半年前因为拆迁改造,老人全家被安置到了东窑坊社区。
说起小区周边的生活环境,老人仔细想了想:“这边虽然近距离没有菜市场,但一出小区就有大超市,别说买菜了,所有东西都可以一步到位,小区里的便利商店、药店也能应个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政府都为我们想到了。”
本报记者文锦实习记者石喻涵实习生李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