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物被盗古墓多处“无人区”
“在毛坝河、巴山、阳平关、禅家岩、庙坝一带也频频出现同样的事情,古墓葬接连被盗,被盗的主要以石牌坊、石雕为主。”宁强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指导员蒲建文现在负责这起重大文物盗窃案。
“经过近四个月的调查走访、摸排取证,我们发现被盗墓葬多位于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有的地处无人区,有的地处密林之中,多数田野文物点属于文物普查的盲区,个别文物点要想到达全靠步行,调查取证光往返就得八九个小时。”窦友华坦承,宁强田野文物数量众多,现有田野不可移动文物点1420处,已公布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且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高山密林中,有的地处无人区。但在此次案件中,被盗古墓葬多数属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盲区,未进入普查范围。
文物工作者根据墓葬碑文记载初步判定墓葬年代为清代,被盗古墓葬墓碑均属宁强县田野文物点,墓碑上雕刻着具有羌族文化的服饰、发饰及人物故事组图等,做工精细,为研究明清时代陕南人口迁徙、民风葬俗、羌族文化等提供实物资料。
震惊之余,文管所工作人员对每一处盗窃现场都做了详细的查勘,进行了拍照,个别文物点还留下了视频资料。
远程锁定家族盗掘的网络链条
由于被盗古墓分布在二郎坝、毛坝河、巴山、庙坝、苍社等偏远高寒山区,时值冬雪,交通不便给专案组人员侦破案件带来很大困难,一时侦破进入僵持阶段。2011年12月6日,地处高寒山区的二郎坝、禅家岩两镇又下起了鹅毛大雪。
“二郎坝镇罗家坝村何志能家堆放刻有人物图像的石条,何志能从禅家岩镇岩房坝村运输过石条。”当天早晨5时,接到群众反映后,民警立即出发寻找破案线索。
“踩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地在山上行走,到岩房坝村已是19时了,大山里天黑得早,想找一农户住下,但一连敲了几户农户的门,大山里农户一听到陌生人声音根本不会开门,门没有敲开差点被看门狗咬伤。”5月11日,专案组民警张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直到夜里22时,才联系到岩房坝村治安联络员郑某,在吃了一点方便面充饥、用白酒对树技挂伤的伤口进行简单消毒后,民警随即展开调查。
第二天凌晨1时,有村民证实何某租用过他的农用三轮车拉过刻有图案的石条,办案民警迅速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何某、张某等人抓捕归案。
“这个盗窃团伙共21人,除了收购销赃的,其余16个专门盗取文物的都是亲戚关系,俨然就是一个‘家族盗掘’。”张弛说,在盗墓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先用手机将墓碑的花样拍摄下来传给收购人,一旦确定墓碑价值就会在夜间盗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