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状元考卷。
>>状元考试咋答题?
仅存的一份状元卷显示,作者站在帝王立场,2460字针砭时弊
据介绍,科举考试程序不断变革后,在明清时期,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而在乡试之前,地方举行童试,童试也就是入选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秀才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殿试后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在700余份状元试卷中,目前仅保留一张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在此次展出的一张复制品中,人们可一窥其容。1598年,万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山东青州人赵秉忠在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也就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他还针砭时弊,提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好建议。
邵辉说,赵秉忠25岁状元及第,后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并晋升礼部尚书。因触犯宦官魏忠贤而被削职还乡,53岁时愤懑而死。他在文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词随处可见,文笔流畅,文章秀美。万历皇帝阅后龙颜大悦,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全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2460字,写得端正漂亮、朴实浑厚,既是策文又可看做书法作品。
上世纪80年代,赵秉忠后人将该状元试卷捐献,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90年代,山东青州博物馆一名保安将其偷出准备出售,后被警方追回。然而,在当时状元试卷为国家机密,它又是如何从皇宫流传出来的,至今还是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