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繁华商业街相比,上海老弄堂自有一番独特腔调。上海本土人与外来打工者混居在简陋狭窄的老屋中,过着最简朴、最接地气儿的生活。在弄堂被拆迁洪流席卷之前,这些抢救式的影像记录下海派生活的本真色彩。作者/莫安琦 编辑/王崴
弄堂文化(所谓的棚户区)一直是老上海的一种特色腔调。记得童年时,父亲经常带我去弄堂里看望爷爷奶奶。我和哥哥与弄堂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打闹嬉戏、玩纸牌、串弄堂,一起看《奥特曼》、玩变形金刚,一起把水枪飚在邻家小女孩身上——回去免不了挨父亲骂。也记得吃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意味深长的肯德基。过新年时,所有亲戚全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放烟火,仰望星空。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后来,弄堂开始拆迁,大家都各自搬到稍偏远的地方,四散而居,我则高考冲刺,读上大学,走进社会。此时的我已远离了弄堂岁月,对当时的印象逐渐变得单薄,突然发现弄堂离我已经足够得遥远。再后来,我买了相机,无意中再次走进老弄堂,便觉格外怀旧与亲切。当弄堂里的各种场景出现在眼帘中时,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为了再次回忆小时候的情节,我拿起相机,对准弄堂按下快门,拍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个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