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37载水稻育种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 被誉云南"袁隆平"

37载水稻育种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 被誉云南"袁隆平"

来源:中国文明网 时间:2014-11-05 21:26:53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他剥开一粒一粒谷子品尝鉴别,选收一株一株稻穗观察装袋,稻田露水深重,一会儿工夫,大半身衣裤就湿透了。头部未愈合的伤口在烈日下炙烤,而久患风湿的腰腿濡湿僵冷,还有掰裂的指尖红白斑驳……徐加平、黄兴文红着眼圈紧紧跟在他的身后,时时要使劲把泪水憋回去。李开斌明白大伙儿的心意:“农民错过一季,就丢了一年的收成,我们选落一季,就错失10年的成果。我没事,不用担心。”

  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人,胸襟一定是博大的。否则,为何能看得透生死,却输不起梦想。

  又一次回到田野,稻禾“沙沙”作响,这悦耳的声音已化为他生命的心弦,多少艰辛酸痛酿成的快乐与幸福,都随之融入风中…… 

  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育种工作中。每年盛夏在温室里配制杂交组合,温室里温度高达40℃,他早上不到7点就进入温室去雄,一直要干到11点以后,吃完午饭在1点钟就开始授粉。在做杂交的1个多月时间里,李开斌每天要在大约40摄氏度的高温、高湿的温室内呆6-7个小时,常常汗流如雨。大田选种,每年近10亩选种田,几千份育种材料,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可李开斌淡淡地说:“习惯就好了”。多少年来,他放弃了数不清的双休日、节假日,欠下了多少对家人的情,把汗水都洒在了他深深眷恋着的育种田里。

  4.多少人穷其一生却擦肩而过 他为何如此"幸运"遇上好品种

  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的心情最为美丽。

  授粉后的水稻迅速灌浆结实,穗子越来越沉,仿若千手观音伸展手臂,顺着同一方向柔媚起舞。稻香清甜,似有似无,轻轻萦绕……丰收在望,喜悦的心儿都要醉了!

  然而李开斌更加忙碌,更加沉默。他和他所带领的水稻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成果鉴定大考。

  2003年秋季那场大考后,在一本深蓝色的水稻试验原始记录册上,李开斌记录下楚粳26号/96Y-6杂交组合F7代综合试验结果,并在旁边空白处标记上3颗星号,意味着这个品系在试验中胜出,他给这个品系正式定名为“楚粳28号”。

  尽管身处西南偏隅,尽管身处基础薄弱的基层科研单位,但是李开斌迈出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他说:“育种就像培养学生,方向对了,好学生就一拨接着一拨出。”

\

  这是多种水稻育种后呈现出不同品质的各类标本。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