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西安大医院年门诊量超百万 “一床难求”患者扎堆

西安新闻 作者:潘京 2014-11-19 04:49:09
[摘要]华商报记者潘京文/图。

\

  10月30日中午,临潼区人民医院门诊一楼大厅空荡的

  原因分析

  大医院医疗力量雄厚 自然成为患者首选

  拥有高端、高档的医疗检测设备,毫无疑问是一些患者青睐大医院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随着国家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县级医院在医疗硬件设施上基本已很齐备,但相比大医院,设备总体上处于中低档的情形较多。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西安一些大医院的CT设备都是264排的,在国际上也算高档,而县级医院的CT,除了极少数还是螺旋CT外,虽有些已经拥有16排或64排的CT,但跟大医院还是没法比。拿切肉作比,高档的CT能把肉切一毫米,而普通的低中档CT只能切一厘米,肉切得厚,有些病变就发现不到,只有切得细,发现病患的能力才强。”

  除了设备,大医院吸引患者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人才。查阅西京医院、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等大医院的医生简介,就可以发现,在这些医院,专家、医疗精英,人才济济。如2014年6月5日西京医院发布的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不仅年龄须“不超过45岁”,“博士”,还须“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工作经验”以及“业内同行认可的专业特长”。

  正是富有人才,妇产科、神经科及治疗高血压、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方面的科室,在诸家大医院,都名声在外。这些科室不仅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西北亦实力雄厚。如交大一附院治疗血友病、西京医院在实施多种移植手术方面,在国内也卓有影响。自然而然,大医院成为患者的首选。

  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安海燕介绍,从现有的住院门诊情况看,医院床位基本能满足病人需要,也未“超负荷”,只是通常最短的病人住院都要5到7天,因此,等床位是必然的。

  通常情况下,地方患者到西安大医院看病,主要还是由于地方医院“治不了”或“看不好”,但也有些患者并不需要到大医院来看。在唐都医院,华商报记者碰到了一位来自潼关的轻度甲亢患者蔚青,轻度甲亢只需定期服用药物就能缓解、达到正常水平,但去年至今,她已来了唐都医院两次。她说,最初在县医院看的时候,已经把药买了,后来为了保险起见,便来唐都医院再看一看,结果发现跟县医院诊断一样。

  一位唐都医院的护士介绍,省内来看病的患者,有不少是在当地就可以治疗的,但出于保险,就跑来了,“像商洛的患者,坐个车也就两个小时就到西安了,从时间上跟当地医院也差不了多少”。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李延明告诉华商报记者,目前三级医院的患者除了30%是疑难杂症和急重症患者,其余70%的病人实际上在二级医院及社区中心、卫生院就可以治疗。

  一些县级医院服务不到位 无形中将患者“推向”大医院

  与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相比,县一级医院门诊量就要逊色很多。在洛南县人民医院、山阳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华商报记者观察到,门诊收费窗口几乎不需要排队,而下午3时以后,患者更是来得稀稀拉拉。而在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医院,中午时分,门诊大楼的一楼大厅内,几乎看不到几个病人,导医台后连一个值班的工作人员也没有。

  10月30日12时19分,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走进临潼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因为不知在哪儿问诊,转了一圈出门到了附近的急诊收费口询问,得知儿科在住院部二楼,遂抱孩子来到住院部儿科,儿科又告知看手足口病在科室斜对面,这对夫妇只好又过去,但去了一看,又被告知去急诊科一楼收费处交费……来来回回,等到他们见到医生,已经一刻钟过去了。

  家住临潼、长期在基层卫生院从事接生工作的叶凤玲女士给华商报记者讲了一件深有感触的事情,今年10月9日,她和家人将需要剖腹产的儿媳送进了临潼区人民医院,心想区一级医院做这样的常规手术,应没问题。可就在当日下午5时许要手术时,却从主管医生处得知,由于给儿媳检查发现血色素低,麻醉师不愿麻醉,只能让他们离开。“我就让院方给联系西安的医院,但对方根本不管,没法我们只好找车拉着人往西安赶。”

  就当时的情形,该院当事医生王益艳向华商报记者作了解释,并非麻醉师不愿麻醉,而是该院血库中没有存血了,当时院方跟西安市中心血站联系过,让家属去取血,可家属不愿去。然而11月12日华商报记者向西安市中心血站求证后得知,按供血规范,患者病情危急,医院可随时来电要求送血,而不是让家属来取血,血站并不面对患者家属。

  好在经历一番折腾后,叶凤玲的儿媳终于在西安平安生产,整个手术未输一滴血,而卫生部门也证实,叶的儿媳虽属剖腹产,但并非危重,临潼区医院完全有能力进行剖腹产手术。 此事给叶凤玲一家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她说:“技术实力是一方面,服务态度也很重要吧?态度不好,谁愿到你这里看病”。

  有业内人士指出,县一级医院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基本没有问题,可一些医院由于服务态度差、管理水平低,无形中会将很多患者完全可以接诊治疗患者推向西安的大医院,“这既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增加了患者医疗风险,对医院生存和发展也极为不利”。

  如何破解

  遏制大医院“虹吸作用”我省正制定分级诊疗办法

  事实上,通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医院,在人才、设备等诸多方面,也多存在劣势。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难留住人才。

  “大量医疗人才从基层流向了大医院,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去基层,基层医院送医生去进修,也几乎送一个走一个。”安海燕指出,一些地市级医院的人才被大医院挖走了,就去县一级医院去挖人,县一级医院的人才被挖走了,就去基层医疗机构挖走人,“在大医院‘虹吸作用’下,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安海燕所说的“虹吸”,是指大医院通过自身的实力,不仅吸引了大量患者、设备资金,也把大量人才吸引了过去,成为医疗资源的“富矿”。而相比之下,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却越来越贫瘠。

  省卫计委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陕西省有82%的刚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都流向了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另有资料显示,渭南市临渭区在近五年时间里,流失36名医疗骨干,陕北宜川县则在5年中被外面医疗机构挖走了15名骨干。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使得省级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20%,而基层卫生院的使用率则不足25%。

  “一个医科学生从入学到接受培训,到能上门诊、单独处理病症,至少需要15年时间,而一个医院的科室,要通过引进一个或几个人才把整体科室实力提高起来,没有七八年的磨合也不行。”安海燕指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被吸走了,仅凭硬件设施上去了没用,没有人才,楼再高也不行”。

  为了遏制大医院的“虹吸作用”,国家和省上早已叫停公立医院扩大规模。同时为了让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目前省上正在制定分级诊疗的管理办法,从今年开始,逐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让大医院主要接治疑难杂症和急重症患者,一般性常见病则主要在县一级以下基层医院看。形成分级诊疗需要制定不同疾病的标准,针对不同的疾病,对应相应的医院。李延明指出,这还需要医保政策来配合,“比如某种病只适合在二级医院看,到了其他医院,就不能报销。”在分急诊疗制度建立的同时,省卫计委正在推广村医签约服务,“就是选择有威信、业务熟练,有资质的乡村医生,由医生与村民签医疗服务协议,医生依据约定对村民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签约村医为每个家庭成员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负责家庭病床的管理、诊疗和护理,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跟踪服务,同时进行公共卫生服务。

  安海燕指出,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推开,治疗秩序逐渐规范,未来患者“不管大病小病一律向大医院跑”的现象将会得到根本扭转。

  华商报记者 潘京 文/图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患者家属 留守儿童 医院治疗 患者病情 医院看病

上一篇:对发工资方式不满 女子西安东大街欲跳楼民警劝下 下一篇:200余件快递货物被偷损失近20万 小偷顺走拉货三轮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