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马英九执政不力,拖累地方选举。马英九最初开出的“六三三”(经济成长率6%、人均GDP3万美元、失业率低于3%)跳票,2012年连任后其财经政策得罪多数人,“油电双涨”得罪了穷人,“证所税”得罪了富人,调高“健保”费率得罪了所有人。台湾经济每况愈下,收入不增反减。失业、低薪、高房价、找不到机会、看不到希望,人们早已怨声载道,要以选票惩罚执政党。一般来讲,地方选举候选人成败主要受自身主客观条件影响更大,但此次一批政绩优良、形象稳健的国民党候选人纷纷中箭落马,确实是受到马英九政绩不佳拖累。
再次,蓝营严重分化,难以对抗团结的绿营。泛蓝高层矛盾重重,离心离德,“马王之争”造成的裂痕难以弥合,选举中不时出现各种相互掣肘的声音和动作。马英九改革“十八趴”优存利率、取消“军公教”慰问金严重损害深蓝支持者利益,伤了他们的心,导致泛蓝“铁票”生锈,蓝营民众投票率低,不少蓝营选民拒绝投票。
最后,国民党候选人特质、传统选战手法难以抵抗绿营候选人,无法抓住多数选民的心。国民党的老结构难以跟上时代的变迁,国民党长期依赖传统家族政治、地方派系、僵硬体制在此次选举中分崩离析、遭到解构。在基本盘“蓝大于绿”的台北市,连胜文使尽“危机牌”、“悲情牌”、“夫人牌”却无法凝聚蓝营基本盘,其最大败笔在于无法剥离“权贵”标签,在柯文哲刻意突显的“平民Vs.权贵”选战中无法感动年轻人、中间选民。在台中,胡志强虽然政绩亮丽,整合地方派系较为顺利,但其任期太久,台中人心思变,而派系式微,影响有限,反而刺激中间选民勇于投票对抗派系。
此外,国民党候选人所擅长的传统组织战、文宣战、握手拜票的模式,难以与绿军的网络战相抗衡。绿营成功将脸谱(Facebook)、“批踢踢”(PTT)、LINE网络聊天平台转换成集结动员绿营、拉拢年轻族群、攻击国民党候选人的利器,改变了年轻世代此前“勇于表态、懒得投票”的习惯,踊跃投票挺柯,而连胜文则成为绿色网军“恶搞”、“霸凌”的牺牲品。
编辑:秦一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