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桥村城改群众白涛一家三代五口“选房”
图-社区实景
图-一座占地1200亩专门为村民建设并免费开放的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郊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地盘”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开发区+行政区”新模式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2/17/nw.D110000renmrb_20141217_4-09.htm
“西咸新区开发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支持西咸新区在城乡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科技资源统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先行先试”。
作为西咸新区成立最早、发展最快的核心组团——沣东新城,则率先在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在国务院赋予西咸新区“先行先试权”之前,便在体制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部分“沣东硕果”,成为西咸新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其中,已经在通过体制创新破解城乡统筹难题方面取得实效。
创新体制:开发区+行政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开发区+行政区”的体制在陕西开发区中还是第一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例。
2011年1月1日起,沣东新城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实施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开发区托管区域农村”(托管街道)的方式,建立全新的“开发区+行政区”管理体制。沣东新城托管街道,就是在保持街道行政区划、工作人员身份不变的前提下,由沣东新城管委会全权管理。换言之,沣东新城作为开发区,不仅承担区域开发建设,而且负责托管区域的党群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乃至涵盖了人大、政协及检察院、法院设置。所以说,托管体制让沣东新城管委会兼具行政区和开发区职能,是用开发区理念和体制来运行一个“行政区”。
沣东新城托管体制是陕西省、西安市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创新体制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开发建设的需要,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将开发建设与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和民生保障同步推进,融合发展,让各项相关事务之间联动起来,最大程度地为群众带来便利,真正使区域群众特别是农民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受益者。
在“开发区+行政区”的创新体制下,处理159平方公里、5个街道办、30多万人的所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多少人?沣东新城给出的答案是:一百多人。在“创新机构设置、管理精简高效”和“大部制”的构建理念引领下,沣东新城实施全员招聘、末位淘汰等制度,管委会一百余人承担了一个行政区的所有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小政府、大社会”的构建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目前,沣东新城通过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大部制”为基础和平台,逐步形成了分工合理、配置优化、渠道顺畅、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各项相关事务之间联动起来,以方便在工作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
破解难题:民生实事不断实现“零的突破”
在地理区位上,沣东新城衔接西安、咸阳两大古城,辖区内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城乡统筹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陕西首个“开发区+行政区”体制的新区域,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从成立之初,就注定要在城乡统筹方面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沣东新城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根本,是为群众真正创造便利、优美、舒适生活环境的原由。
经过四年的探索、践行,沣东新城通过创新体制推荐城乡统筹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农村卫生、医疗、教育方面,实现了130多个自然村“村村都有保洁员”、107个村卫生室配备电脑等设备、打击非法行医取缔黑诊所90家、65岁老年人免费体检1.47万人、为2055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45万元、完成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实现辖区“通校车”等多个历史性突破。
城乡统筹归结到最终,就是民生建设,沣东新城将开发建设与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和民生保障同步推进,融合发展,解决开发区自身辖区与区内“三农”、“两张皮”现象。通过科学地托管农村,承担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将城乡统筹融入开发区建设。
编辑:周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