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逝世 曾用镜头定格许多经典瞬间

国内 网易-环球时报-环球网 2015-03-10 15:12:52
[摘要]去世前五个多月,吕厚民在“中国两岸四地摄影名家作品展”自己的作品前。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紧张不已,到后来以敏锐的目光,定格一个个珍贵瞬间,吕厚民以自己的工作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和尊重。

  名片字体是“毛体”

  吕厚民家的书架上,关于毛泽东的书籍有很多。“其实80岁以后老人家的眼睛看书已经很费劲,不怎么看了,但只要有关于毛主席的书出版,吕老和师母都要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回来。”吕老的学生、摄影家潘嵩毅说,“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非常厚重。”

  吕厚民原本是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一位小学教员,1948年20岁时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照相科学习摄影。1949年他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1月进入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领导人拍照。

  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紧张不已,到后来以敏锐的目光,定格一个个珍贵瞬间,吕厚民以自己的工作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和尊重。就在夫妇俩结婚四年后,毛泽东有一天送给他一个小笔记本,上面有亲笔题字。潘嵩毅说,老师极少对人提起这件事,只是在名片上,自己名字的字体直接取自当年的主席题字,以示纪念。

  时刻准备抓拍瞬间

  “摄影记录生活,摄影记录工作,摄影记录人生,摄影记录世界,摄影记录历史”,这是悬挂在吕厚民家中的一幅书法作品,似乎在提醒他身为摄影师的职责。

  在朋友的印象中,吕厚民从未停止过拍摄。为了随时抓拍到精彩瞬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外出拍摄时,他还自己背着重约几公斤的摄影包,从不让别人帮他拿,相机更是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时刻准备着。

  “百发百中”是朋友和晚辈对他的评价。“他年轻时,只能使用双镜头反光相机,闪光灯短时间内闪了第一次就闪不了第二次,要抓拍到精彩瞬间得挖空心思。”吕厚民好友、军旅摄影家张桐胜说,当时有限的工作条件练就了吕厚民的一身本领,从而也使他能够抓拍到很多关于毛泽东的瞬间。

  2006年数码相机刚刚兴起,78岁的吕厚民跟随时代的步伐转而使用数码相机。但面对数码摄影及其后期制作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他始终坚持真实反映拍摄对象,常说“摄影是记录,不要在照片上添三加四”。

编辑:王振力

相关热词搜索:吕厚民 1950年 毛泽东和周恩来 捐献遗体 镜头反光相机 摄影师 遗体捐献 生命 逝世 毛体

上一篇:大熊猫深夜逛街 闲庭漫步悠然自得似在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