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90后青年传承黑陶千年技艺 笑称不无聊有成就感

社会新闻 大河报 2015-03-27 15:38:51
[摘要]蒋向华一家经营制陶作坊,生产黑陶工艺品。蒋向华17岁就跟父亲学习烧陶与哥哥一起制作黑陶,手艺娴熟,传承黑陶工艺。

\

  甘泉村几乎所有的老窑都用匣钵、陶器搭建

        玩儿泥巴不是儿童戏耍的“专利”,制陶器也不仅是老艺人的绝活。把不起眼的泥巴变成精美的陶器,90后的年轻人同样“玩得转”。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距今约6000年。洛阳新安县北冶镇,是历史悠久的陶器生产地,当地曾多次出土黑陶。以前,全村家家户户制陶,但随着塑料制品的流行,这里的制陶作坊逐渐“消失”。

  23岁的蒋向华、19岁的郭科,是这个村“新生代”中屈指可数的制陶人。

  北出新安县城约15公里处,S246公路东侧,就是甘泉村。马海宽,71岁,是甘泉村的老村干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甘泉村。

  这个村子是“陶制”的,处处保留着烧陶留下的烙印:建房砖是用黏土烧的,院墙是盆盆罐罐搭起的,村子里四处是大大小小的土窑炉,还有破碎的陶片铺满村中的道路。尤其是院墙上面,一个个圆形罐底排列起来,整整一面墙看起来像并排的铜钱。

  “村民的墙院屋舍都是用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器时,盛装陶坯的器皿)垒成,这些匣钵都是当时烧陶用的。”马海宽说,村民用废弃的匣钵建起老式阁楼、拱桥等,村里的建筑几乎离不开陶器。

  走在村里,破败的宅院,废弃的窑炉,凌乱的陶片,透露出曾经盛极一时的制陶场景。

  村东边还有唯一一户人家在烧陶。不过,不是像过去一样烧制碗罐等家用品,而是制作工艺品黑陶瓷器。

  低矮的窑洞里,两个年轻人娴熟的手法看起来就像是“老师傅”。23岁的蒋向华,干这行6年多,他正在拉坯。飞速旋转的台子上,一团泥巴在他手里迅速成了一个葫芦形状的泥坯,然后放慢节奏,用刮刀熟练地给葫芦“瘦身塑形”。

  在他旁边,入行4年、19岁的郭科在埋头雕花。一个晾干的葫芦泥坯,放在海绵垫子上,按照设计的图案,郭科先用铅笔勾线,后用刻刀沿着线雕刻。“葫芦是镂空雕刻,完成一件需要2个多小时。”郭科说。

  一个音箱设备,放在俩人中间,播放着音乐,他俩靠听歌消遣。环顾窑洞,里面摆满了等待晾干装窑的陶坯,以及制陶的工具和简陋的家具。

编辑:娱乐实习生-李雯

相关热词搜索:制陶 黑陶 甘泉村 匣钵 雕刻 老师傅

上一篇:中国将拍首部校园足球电影 展现足球少年心路历程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