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追寻陕西抗战遗迹:宝鸡接收战俘等约500人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任娇 2015-06-18 09:27:46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政部设立了两处战俘收容所,其中第一战俘收容所1938年成立,位于西安终南山南麓。

\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政部设立了两处战俘收容所,其中第一战俘收容所1938年成立,位于西安终南山南麓,1939年6月迁往当时的宝鸡县太寅里(现名太寅村)。第一战俘收容所自1938年成立到1945年8月,先后接收了来自华中、华北等战场押送来的战俘约500名。

  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前往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对第一战俘收容所遗址进行探访。

  >>遗迹探访

  当年收容所已被拆 仅留一处纪念碑刻

  太寅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渭河。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坐车到村里,然后步行进山,不久之后就看到了太寅寺,这就是当时战俘收容所的所在地。

  战俘收容所已全部被拆,当年的历史目前仅存留于一处石碑中。这块2000年立的石碑最上面刻着“军政部第一战俘收容所”,中间是由收容所第一任所长汪大捷书写的“大同学园遗址”,碑后是当地政府写的碑记。石碑附近现在是农田,种满了杏树和猕猴桃树。

  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馆长郝明科表示,从1937年起,随着对日作战的持续进行,不断有日军被战俘,按照国民政府的《俘虏处理规则》,各战区设有临时的战俘所,等达到一定人数后,为保障安全,要将战俘转到后方的正式战俘所。1938年,国民政府在西安终南山下的灵感寺设立了“军政部第一战俘收容所”,主要收容被俘的日本士兵。

  起初日俘不好管理,经常和工作人员起冲突,还有人逃跑。“后来西安行营派了上校参议、曾经留学日本的汪大捷做所长,他采用教育的手段来管理,并且根据中国传统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思想把收容所改名为‘大同学园’。”郝明科说,不久之后,日军逼近潼关,西安也不安全,大同学园便迁到了宝鸡太寅村。后来汪大捷被诬告免职,收容所又改回原名,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收容所奉命撤销,到第二年的8月,战俘全部撤离。

  据官方统计,第一战俘收容所设立期间,先后接收了来自华中、华北等战场押送来的战俘男女约500人,日本人占绝大多数。

  战俘制作的肥皂盒至今仍有村民使用

  “第一战俘收容所南迁小寺庙,当时战俘约100多名,他们先被押送到宝鸡渭河南北二路,然后步行过来。”今年92岁的太寅村村民张尚仁仍然记得收容所来到太寅村时的情景,当时他正读小学四年级,“其中有些病、伤俘和几名女俘,看衣着和行动已经很狼狈,看押部队为一个连的兵力,战俘全关押在所内,所长、官员均在内办公和住宿,看押部队官兵住在所外农民家中。”

  张尚仁回忆说,由于当时设备条件极差,特别缺少经费,汪大捷任所长时着手做了几件事情,“首先是修公路,太寅里距离当时的宝鸡县20公里,虽然地处平地,但都是小路,而且南山流出几条小河,交通不便。汪大捷派士兵领着战俘西沿渭河南岸,东穿巨家村、孔家庄、三合村,修了简易公路直通宝鸡县,解决了交通问题。”

  “为了活跃战俘的生活,又在收容所门前偏南的地方修建了一个近一亩大的石砌游泳池,供战俘游泳。因战俘人数时有增加,又在收容所后山上挖了五六孔窑洞供战俘居住,但因土质不太好,窑洞先后全部坍塌。”张尚仁说,有少数战俘能制作比较简单的工艺品,汪大捷就组织他们制作工艺品。

  在太寅村会计强泉林家中,华商报记者和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成员见到一个红漆木制肥皂盒,已有70多年历史,盒体完整,有一道裂缝,这就是当年日本战俘所制作。今年62岁的强泉林说,“这个肥皂盒年纪比我还大,一直使用至今。”

编辑:杜明楠

相关热词搜索: 日俘 收容所 有奖问答 评论 黄河 俘虏处理规则 大同学园碑记 太寅村 遗迹 西凤酒 百姓民生

上一篇:陕西抗战遗迹寻访 “答题抢西凤酒”继续进行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