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兄弟俩年少被征入军 南郑90岁抗战老兵盼哥哥回家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勇钢 2015-08-06 04:29:02
[摘要]牌匾是汉中当地关爱老兵的志愿者们去年送的,尽管是来自民间的赞誉,但邓成贵认为,这是对他今生最大的认可。到家,邓成贵扑通一下跪在父母面前,他说自己出去了7年,没找到哥哥,愧对父母的重托。

\

  运输队从前线返回时的任务主要是搬运伤病员。伤员的惨状,邓成贵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当时前线普遍缺医少药。有的伤员没有止疼药,疼得从担架上滚下去,满地打滚。担架不够,我们就去借当地老百姓的门板。”

  在南阳前线,邓成贵每天都能看到血流成河的画面,受伤人数太多,被活活疼死的也大有人在。

  南郑县协税镇街道长约八百米,90岁的邓成贵家住街道中段。和周边房屋相比,邓家不同的是门头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抗战英雄”。

  牌匾是汉中当地关爱老兵的志愿者们去年送的,尽管是来自民间的赞誉,但邓成贵认为,这是对他今生最大的认可。

  邓家的邻居告诉华商报记者,只要不是刮风下雨,老人总喜欢抱着拐杖坐在牌匾下的门墩上晒太阳。邓成贵的儿子邓新军告诉记者,其实父亲是在等他已经失散多年的哥哥回家。

  抗战老兵邓成贵原名张成贵,他的哥哥张成林也参加了抗战。大概在1946年年底左右,张成林随军去了台湾。“我兄长如果还活着,今年应该96岁了。”今年5月的一天,邓成贵用指头给华商报记者比划着说。

  14岁当兵,为了寻找哥哥

  南郑县关爱老兵志愿者张俊杰清楚地记得在协税街道上见到邓成贵老人第一面时的情形。当时,老人坐在街道中间的石头上,周围或蹲或坐围满了一群十来岁的学生娃。老人正在给娃娃们讲在河南西峡县阻击日本鬼子的往事。

  等娃娃们散去,张俊杰握着老人的手说:“您是抗战英雄,我们来看你了!”邓成贵突然泣不成声,几十年来,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兵痞”。

  邓成贵原名张成贵,1925年出生于汉中褒城县(1958年撤销)一个生意人家。抗战后返乡入赘当地邓家,故改名为邓成贵。

  在邓成贵记忆中,8岁时兄长张成林就被“拉壮丁”离开家乡,当时兄长也就14岁模样。兵荒马乱中,哥哥张成林一直没有音讯。邓成贵记得哥哥离家时是当年9月,水稻已经开始泛黄。母亲给哥哥口袋里塞了一把稻谷让装好,哥哥却背过母亲将稻谷换成了重量轻的麸皮,并让邓成贵不要告诉母亲。

  1939年,邓成贵14岁。这年夏天,国民党部队四处“拉壮丁”,邓家再次分到一个名额。母亲刘氏紧紧抱着儿子不愿松手,病榻上的父亲挥了挥手说,让走吧,也许去了还能找到他哥。

  那一批协税镇给褒城县送了6个新兵,邓成贵年龄和个头都最小。排长斜着眼睛看了看邓成贵,摆摆手意思是拒绝接收,但连长却同意接收,说:“宁要个小的,不要个老的”。

  到运输队,运送枪支弹药

  这批新兵步行一星期到了宝鸡,然后坐火车到咸阳24训练处报到。24训练处隶属于胡宗南部队,驻地在今天的咸阳马庄一带,集训一年后,邓成贵被分配到了90军83团运输队服役,驻军渭南合阳党家洼。

  运输队130多人,只有担架,无任何车辆交通工具。邓成贵被分去给连长盖如章(音)当勤务员,这一干就是5年多。

  5年中,他既没有找到失去联系的哥哥,也没有和日本鬼子打过仗。连长满意邓成贵的表现,给他分了个班长职务。

  1945年初的一天,整个关中大地风雪交加。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让前往河南西峡口重阳店换防。

  从合阳到西峡口,部队急行军走了4天。到重阳店的当天下午,邓成贵便听到远处传来零星的枪炮声,连长告诉他们,这里是前线,鬼子就在几公里外的地方。

  运输队的主要任务是往前线背抬枪支弹药和粮食。枪支主要是湖北的“汉阳造”,也有一部分缴获的日军武器。粮食主要是面粉,偶尔有大米。

  在运输任务不忙时,邓成贵就和战友帮助医护人员把大粗布剪成长条做绷带。有的伤员流血很多,不一会儿,绷带就全被血浸透了。给伤员换下绷带后,就要去河边洗绷带,这个活儿也很危险,因为河对面的日本鬼子经常会朝河边的中国人开枪。“日本人的枪可以射中中国人,但我们的枪很难打中对面的鬼子,因为射程不够远。”

  不仅武器落后遭日本鬼子欺负,由于供给不足,中国军人的服装大都破烂不堪,冬天许多人棉衣里的棉花都露出来了,所以汉奸和鬼子经常在对面的阵地上喊中国军队为“花子队”。

  鬼子见大势已去,上吊自杀

  在运输队的日子里,邓成贵亲眼看见过伤员在被救治时疼得实在忍不住,把卫生员的手拉过去咬一口,顿时两人都鲜血直流。大家以为卫生员会发脾气,结果卫生员龇牙咧嘴地忍着,啥话都没说,“大家都是为打小日本,是袍泽,都能理解那个疼,再说当兵的都见惯了生死,这算啥?”

  在前线半年多,每次清扫战场结束后,他都会抽空去伤兵中间寻找哥哥张成林,甚至有好几次还很大胆地去成堆的尸体中辨认。尽管每次都没有结果,但他在心里安慰自己说,这说明哥哥还活着。

  对中国军队在西峡口大洪岭和日军的战斗,邓成贵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1945年5月初的一次战斗,当时的16团团长不知道为啥,命令说“不要开枪,要捉活的”,结果中国军队三个步兵连全军覆没,400多人为此阵亡。

  战斗失利后,上峰命令由83团团长袁登碾(音)指挥战斗。6月,国军主动出击,一举打退日军50多里,死伤无数。中国军队士气大振。

  在那次战斗中,邓成贵去前线送枪炮时,被日军的流弹击中鼻梁和眉梢骨,鼻梁骨折断,至今伤疤可见。简单包扎后,邓成贵和战友们继续上前线打扫战场,沿途他们发现路边树上吊了50多具日本鬼子的尸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鬼子见大势已去,遂上吊自杀。

  抗战胜利,弃枪回家乡

  这场战斗后不久,日军宣布投降。这天,连长命令紧急集合,全连官兵集体朝空中放三枪,以示庆祝胜利。邓成贵这才知道,他参加过的这些战斗属于豫西鄂北会战的一部分。

  大约是1945年8月底9月初,运输团奉命去郑州接收日军投降枪炮移交。一百多名缴了枪的日本兵同运输团的中国军人同住一个大院。邓成贵发现,在战场上凶神恶煞的鬼子此时却乖得像猫一样。

  接收完日军物资后不久,部队又前往甘肃等地驻防。1946年4月,部队突然移师汉中,在城固驻扎了几个月后准备开往四川。部队到了家门口,邓成贵特别想念父母,但同时他又很内疚,出去这么多年,哥哥的消息一点也没有打听到。

  纠结了几个晚上后,邓成贵找到同连队的老乡王和尚问,你想不想吃你娘做的菜豆腐?王和尚擦着口水说做梦都想。邓成贵说,那咱今晚走。

  部队南下四川的当天夜里,在岗哨上值守的邓成贵把步枪往墙上一靠,拔腿就往村外的麦地里跑。他至今记得当时油菜花刚开完不久,油菜籽才长了点形状。因为怕后面追赶,他跑出好长一段路后在油菜地里蹲了半夜不敢露头。

  到家,邓成贵扑通一下跪在父母面前,他说自己出去了7年,没找到哥哥,愧对父母的重托。

  期待哥哥有一天回老家

  就在邓成贵当“逃兵”回家后不久,大约是1946年年底,家里收到一封寄自辽宁本溪的信。信是哥哥张成林委托他人代写的,信中说自己在辽宁当兵,是一个小炮排的排长,过几年打仗结束就回来侍奉父母。

  因为这封信,全家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大儿子终于有了音讯,害怕的是这仗还要打多久,儿子能否平安健康归来。

  三年后汉中解放。邓成贵参加了民兵组织。随后和当地姑娘邓嘉珍结婚,并入赘邓家。解放初,邓成贵在当地还当过治安委员,但后来随着一波又一波政治运动的到来,他被称为“兵痞”而挨斗,子女也都成了“黑五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天,邓成贵在街道上遇到了邻村人郑一丰。闲聊中郑提到,自己当年和张成林一起去部队当兵的,内战临结束前,自己因为实在受不了回家了。

  邓成贵问,我哥咋没回来?郑一丰把邓成贵拉到僻静处,悄悄告诉他说“你哥去台湾了,再也回不来了。”次日回家后,他将这一消息悄悄地告诉了父母,母亲偷偷哭了一夜,家人从此也不再提张成林。

  上世纪70年代,邓成贵的父母相继去世。两个老人临终都拉着邓成贵的手说“别忘了那个人”。邓成贵知道,“那个人”是指兄长张成林。

  改革开放后,邓成贵当过生产队小队长。儿子邓新军回忆说,父亲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还很郑重地对儿女们说:能当上这个小队长,说明你爹我真的不是坏人,你爹当年当兵是为保卫国家而打日本鬼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从外面干活回来的邓成贵和妻子邓嘉珍大吵了一架。这也是夫妻俩结婚几十年来为数不多的几次吵架之一。原来几天前家里来了几个干部模样的人,问邓嘉珍,张成林是不是你们家的亲属。由于在过去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冲击,被吓怕了的邓嘉珍连忙矢口否认自家认识张成林。

  由于来人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邓成贵找到兄长的一个重要机遇就这样破灭了。

  尽管希望渺茫,但这几年邓成贵一直坚信兄长会回来。在他的想象中,兄长张成林会在某一天的上午走进协税镇老街,他的背后巴山逶迤、朝霞如火。

  华山论剑 中国精神 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 倒计时第9天

编辑:秦一乔

相关热词搜索: 邓成贵 抗战老兵 菜豆腐 部队 抗战英雄

上一篇:西安公务员养老保险并轨 以前缴的钱咋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