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抗战记忆|老兵:90岁老兵邓成贵等待失散的哥哥回家

专题资料库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勇钢 2015-08-06 09:14:34
[摘要]抗战老兵邓成贵原名张成贵,他的哥哥张成林也参加了抗战。大概在1946年年底左右,张成林随军去了台湾。“我兄长如果还活着,今年应该96岁了。”今年5月的一天,邓成贵用指头给华商报记者比划着说。

到运输队,运送枪支弹药

这批新兵步行一星期到了宝鸡,然后坐火车到咸阳24训练处报到。24训练处隶属于胡宗南部队,驻地在今天的咸阳马庄一带,集训一年后,邓成贵被分配到了90军83团运输队服役,驻军渭南合阳党家洼。

运输队130多人,只有担架,无任何车辆交通工具。邓成贵被分去给连长盖如章(音)当勤务员,这一干就是5年多。

5年中,他既没有找到失去联系的哥哥,也没有和日本鬼子打过仗。连长满意邓成贵的表现,给他分了个班长职务。

1945年初的一天,整个关中大地风雪交加。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让前往河南西峡口重阳店换防。

从合阳到西峡口,部队急行军走了4天。到重阳店的当天下午,邓成贵便听到远处传来零星的枪炮声,连长告诉他们,这里是前线,鬼子就在几公里外的地方。

运输队的主要任务是往前线背抬枪支弹药和粮食。枪支主要是湖北的“汉阳造”,也有一部分缴获的日军武器。粮食主要是面粉,偶尔有大米。

在运输任务不忙时,邓成贵就和战友帮助医护人员把大粗布剪成长条做绷带。有的伤员流血很多,不一会儿,绷带就全被血浸透了。给伤员换下绷带后,就要去河边洗绷带,这个活儿也很危险,因为河对面的日本鬼子经常会朝河边的中国人开枪。“日本人的枪可以射中中国人,但我们的枪很难打中对面的鬼子,因为射程不够远。”

不仅武器落后遭日本鬼子欺负,由于供给不足,中国军人的服装大都破烂不堪,冬天许多人棉衣里的棉花都露出来了,所以汉奸和鬼子经常在对面的阵地上喊中国军队为“花子队”。

鬼子见大势已去,上吊自杀

在运输队的日子里,邓成贵亲眼看见过伤员在被救治时疼得实在忍不住,把卫生员的手拉过去咬一口,顿时两人都鲜血直流。大家以为卫生员会发脾气,结果卫生员龇牙咧嘴地忍着,啥话都没说,“大家都是为打小日本,是袍泽,都能理解那个疼,再说当兵的都见惯了生死,这算啥?”

在前线半年多,每次清扫战场结束后,他都会抽空去伤兵中间寻找哥哥张成林,甚至有好几次还很大胆地去成堆的尸体中辨认。尽管每次都没有结果,但他在心里安慰自己说,这说明哥哥还活着。

对中国军队在西峡口大洪岭和日军的战斗,邓成贵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1945年5月初的一次战斗,当时的16团团长不知道为啥,命令说“不要开枪,要捉活的”,结果中国军队三个步兵连全军覆没,400多人为此阵亡。

战斗失利后,上峰命令由83团团长袁登碾(音)指挥战斗。6月,国军主动出击,一举打退日军50多里,死伤无数。中国军队士气大振。

在那次战斗中,邓成贵去前线送枪炮时,被日军的流弹击中鼻梁和眉梢骨,鼻梁骨折断,至今伤疤可见。简单包扎后,邓成贵和战友们继续上前线打扫战场,沿途他们发现路边树上吊了50多具日本鬼子的尸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鬼子见大势已去,遂上吊自杀。

抗战胜利,弃枪回家乡

这场战斗后不久,日军宣布投降。这天,连长命令紧急集合,全连官兵集体朝空中放三枪,以示庆祝胜利。邓成贵这才知道,他参加过的这些战斗属于豫西鄂北会战的一部分。

大约是1945年8月底9月初,运输团奉命去郑州接收日军投降枪炮移交。一百多名缴了枪的日本兵同运输团的中国军人同住一个大院。邓成贵发现,在战场上凶神恶煞的鬼子此时却乖得像猫一样。

接收完日军物资后不久,部队又前往甘肃等地驻防。1946年4月,部队突然移师汉中,在城固驻扎了几个月后准备开往四川。部队到了家门口,邓成贵特别想念父母,但同时他又很内疚,出去这么多年,哥哥的消息一点也没有打听到。

纠结了几个晚上后,邓成贵找到同连队的老乡王和尚问,你想不想吃你娘做的菜豆腐?王和尚擦着口水说做梦都想。邓成贵说,那咱今晚走。

部队南下四川的当天夜里,在岗哨上值守的邓成贵把步枪往墙上一靠,拔腿就往村外的麦地里跑。他至今记得当时油菜花刚开完不久,油菜籽才长了点形状。因为怕后面追赶,他跑出好长一段路后在油菜地里蹲了半夜不敢露头。

到家,邓成贵扑通一下跪在父母面前,他说自己出去了7年,没找到哥哥,愧对父母的重托。

期待哥哥有一天回老家

就在邓成贵当“逃兵”回家后不久,大约是1946年年底,家里收到一封寄自辽宁本溪的信。信是哥哥张成林委托他人代写的,信中说自己在辽宁当兵,是一个小炮排的排长,过几年打仗结束就回来侍奉父母。

因为这封信,全家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大儿子终于有了音讯,害怕的是这仗还要打多久,儿子能否平安健康归来。

三年后汉中解放。邓成贵参加了民兵组织。随后和当地姑娘邓嘉珍结婚,并入赘邓家。解放初,邓成贵在当地还当过治安委员,但后来随着一波又一波政治运动的到来,他被称为“兵痞”而挨斗,子女也都成了“黑五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天,邓成贵在街道上遇到了邻村人郑一丰。闲聊中郑提到,自己当年和张成林一起去部队当兵的,内战临结束前,自己因为实在受不了回家了。

邓成贵问,我哥咋没回来?郑一丰把邓成贵拉到僻静处,悄悄告诉他说“你哥去台湾了,再也回不来了。”次日回家后,他将这一消息悄悄地告诉了父母,母亲偷偷哭了一夜,家人从此也不再提张成林。

上世纪70年代,邓成贵的父母相继去世。两个老人临终都拉着邓成贵的手说“别忘了那个人”。邓成贵知道,“那个人”是指兄长张成林。

改革开放后,邓成贵当过生产队小队长。儿子邓新军回忆说,父亲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还很郑重地对儿女们说:能当上这个小队长,说明你爹我真的不是坏人,你爹当年当兵是为保卫国家而打日本鬼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从外面干活回来的邓成贵和妻子邓嘉珍大吵了一架。这也是夫妻俩结婚几十年来为数不多的几次吵架之一。原来几天前家里来了几个干部模样的人,问邓嘉珍,张成林是不是你们家的亲属。由于在过去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冲击,被吓怕了的邓嘉珍连忙矢口否认自家认识张成林。

由于来人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邓成贵找到兄长的一个重要机遇就这样破灭了。

尽管希望渺茫,但这几年邓成贵一直坚信兄长会回来。在他的想象中,兄长张成林会在某一天的上午走进协税镇老街,他的背后巴山逶迤、朝霞如火。

华山论剑 中国精神 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 倒计时第9天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抗战 记忆 老兵

上一篇:贾平凹: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为时代为社会立言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