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队从前线返回时的任务主要是搬运伤病员。伤员的惨状,邓成贵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当时前线普遍缺医少药。有的伤员没有止疼药,疼得从担架上滚下去,满地打滚。担架不够,我们就去借当地老百姓的门板。”
在南阳前线,邓成贵每天都能看到血流成河的画面,受伤人数太多,被活活疼死的也大有人在。
南郑县协税镇街道长约八百米,90岁的邓成贵家住街道中段。和周边房屋相比,邓家不同的是门头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抗战英雄”。
牌匾是汉中当地关爱老兵的志愿者们去年送的,尽管是来自民间的赞誉,但邓成贵认为,这是对他今生最大的认可。
邓家的邻居告诉华商报记者,只要不是刮风下雨,老人总喜欢抱着拐杖坐在牌匾下的门墩上晒太阳。邓成贵的儿子邓新军告诉记者,其实父亲是在等他已经失散多年的哥哥回家。
抗战老兵邓成贵原名张成贵,他的哥哥张成林也参加了抗战。大概在1946年年底左右,张成林随军去了台湾。“我兄长如果还活着,今年应该96岁了。”今年5月的一天,邓成贵用指头给华商报记者比划着说。
14岁当兵,为了寻找哥哥
南郑县关爱老兵志愿者张俊杰清楚地记得在协税街道上见到邓成贵老人第一面时的情形。当时,老人坐在街道中间的石头上,周围或蹲或坐围满了一群十来岁的学生娃。老人正在给娃娃们讲在河南西峡县阻击日本鬼子的往事。
等娃娃们散去,张俊杰握着老人的手说:“您是抗战英雄,我们来看你了!”邓成贵突然泣不成声,几十年来,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兵痞”。
邓成贵原名张成贵,1925年出生于汉中褒城县(1958年撤销)一个生意人家。抗战后返乡入赘当地邓家,故改名为邓成贵。
在邓成贵记忆中,8岁时兄长张成林就被“拉壮丁”离开家乡,当时兄长也就14岁模样。兵荒马乱中,哥哥张成林一直没有音讯。邓成贵记得哥哥离家时是当年9月,水稻已经开始泛黄。母亲给哥哥口袋里塞了一把稻谷让装好,哥哥却背过母亲将稻谷换成了重量轻的麸皮,并让邓成贵不要告诉母亲。
1939年,邓成贵14岁。这年夏天,国民党部队四处“拉壮丁”,邓家再次分到一个名额。母亲刘氏紧紧抱着儿子不愿松手,病榻上的父亲挥了挥手说,让走吧,也许去了还能找到他哥。
那一批协税镇给褒城县送了6个新兵,邓成贵年龄和个头都最小。排长斜着眼睛看了看邓成贵,摆摆手意思是拒绝接收,但连长却同意接收,说:“宁要个小的,不要个老的”。
编辑:周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