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潼关——不倒的雄关

关注 西安晚报 作者:张红中 张松 2015-08-18 12:31:26
[摘要]上图:在潼关古城墙上守卫的官兵 (资料图片)  下图:部队官兵向潼关前线行进 (资料图片)同年3月16日,潼关、阌乡、陕县驻军拂晓渡河拔敌据点,风陵渡、赵村、田村、芮城、平张、茅津渡被收复。

\

  本报记者所在位置即当年潼关老城墙遗址

\

\

  上图:在潼关古城墙上守卫的官兵 (资料图片)  下图:部队官兵向潼关前线行进 (资料图片)

\

  潼关港口镇陇海铁路桥柱上仍留有日军炮弹轰炸过的痕迹

\

  在潼关古城墙东南的碉堡远眺,高速公路、黄河和山西风陵渡尽收眼底。

  核心提示

  “从山西风陵渡过了黄河,老远看到古城楼城墙,第一印象真觉得潼关县美得和仙境一样,但进入城里却看见到处残垣断壁……”1945年底抗战刚胜利,这一景象让从山西来潼关寻亲、后来定居潼关的姚允文至今挥之不去。采访中,提起当年被日军轰炸过的潼关,81岁的姚允文心里仍充满对日军的憎恨。“日军烧了我在山西的家!潼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在争夺,抗战期间以潼关为代表的黄河河防战役在抗战史上更是给后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潼关采访期间,记者在县城东南的东山潼关老县城遗址上看到,紧挨秦岭的一段古城墙盘桓在四周,遭受炮火轰炸的土墙依然显现出当年的雄伟。城墙东边紧靠“阎王沟”的碉堡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从山下经过的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北边便是隔河相望的山西风陵渡。“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呐!这个地方架起机枪,谁也别想过来。”正在此地游玩的渭南人李师傅赞叹道。从山下望去,矗立在半山的碉堡更像是城墙上的关卡,扼守在三秦东大门。

  1.4万余颗黄豆

  记录日军8年炮轰潼关历史

  本报“寻访黄河岸边的抗战记忆”采访组出行之前,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938年,日军先后投入了108师团、20师团、109师团等数个师团,拿下了从晋北到晋南风陵渡黄河沿线的所有重要渡口及公路、铁路,试图从潼关强攻而入,拿下陕西进军西北、西南。

  8月12日下午,潼关县81岁退休干部姚允文告诉记者:“八年抗战期间,潼关始终处于战争的最前沿,飞机轰炸、炮击等战事几乎每天上演。”1937年1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太原城的东、北两面城墙后,大量日军进城,太原陷落;此前的11月7日,日军就对潼关轰炸,大量的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8年。1938年3月7日,刚刚占据山西风陵渡的日军,突然从黄河北岸向潼关凤凰山陇海铁路桥进行炮击,潼关车站的客货车被击中,民房倒塌,民众出逃……

  日军开始轰炸潼关后,驻守华阴的陆军四十六军便在军长樊崧甫的率领下驰援潼关,并在县城北的黄河沿线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但由于潼关驻军缺乏炮兵部队,只能被动防御。危急之中,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再三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派炮兵部队防守潼关。1938年3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炮兵十团,由团长彭孟缉亲自率领该部三营进驻潼关。炮兵十团曾参加过淞沪会战,炮兵十团三营下辖两个连,每个连各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炮“32倍15榴”4门,射程达15公里,从而缓解了潼关的危急局势;1938年3月23日天还未亮,黄河北岸的日军又一次炮击潼关。同时,40余艘橡皮船在炮兵掩护下,奋力向潼关划来,企图抢占潼关。此时,中国军队的重炮也开始反击,一枚枚炮弹砸向风陵渡的日军炮兵阵地及黄河中央的橡皮艇——这一幕,仅仅是1938年的潼关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

  抗战期间,日军究竟向潼关打了多少炮弹?记者在潼关采访期间,该县政协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潼关曾有敲钟报警者,1938年钟被炸坏后,敌人每打一发炮弹或扔一颗炸弹,打钟人就朝盆子里扔一颗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豆子,竟然有14800多颗;仅1940年农历六月初三这一天,日军隔河打炮,有人躲在桥洞下,每听一声炮响便向瓷碗里扔一颗黄豆,天亮后竟数了316颗。”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军队的空军在潼关保卫战中的赫赫战功:1944年5月31日上午,日本海军十二航空队出动36架战斗机、18架轰炸机又一次轰炸潼关。潼关以东抗日前敌总指挥李延年命令驻守潼关的空军缩编三十三中队出击迎敌,此次战役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4架。

  潼关地方力量

  成为抗战有力的后勤保障

  1939年7月7日,适逢卢沟桥事变两周年。这一天,潼关各界群众千余人聚集在潼关苏家村,举行“七七”纪念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死难同胞大会,告慰英灵,鼓舞士气。

  潼关前线,除过来往的正规军队外,地方也在1939年3月成立了河防大队,为坚守黄河奋勇杀敌,其中潼关河防大队大队长李西园,因做过许多有益地方的事情,一直为人称颂。李西园是潼关县李家寨人,年轻时因为被土匪劫掠,住店又遭遇黑店,一怒之下落草为寇,之后由匪投军,升职至营长职务。1939年,为了保卫家乡,李西园从商南保安大队任上回到潼关,建立潼关河防大队,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随后,河防大队改编为警备和自卫总队,为维护治安秩序贡献了力量。1947年李西园因病离世的时候,当地千余人为他送行。

  另外,还有诸如冯烛亭等基层官员在地方治理方面兢兢业业,为潼关抗战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和后勤保障。冯烛亭在抗战期间,任华阴县三民乡乡长(潼关华阴划界后,其就职潼关),蒋介石次子蒋纬国驻军华阴官坟的驻地恰属三民乡辖区。因这层关系,冯烛亭和时任连长的蒋纬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每次去蒋纬国连部的时候,都是推门而进;冯烛亭为官清廉,民间口碑极好。有一次,一个下属去调解一起纠纷,事情结束了,当事人为了感谢送了一些白菜萝卜,冯烛亭得知后严令退回:“今日收一斤菜,明日就可收十斤百斤,这就是贪污的开始。”冯烛亭在抗战期间,不但积极为部队筹备粮草,还将儿子送到了青年远征军中。

  “可以说抗战期间潼关之所以屹立不倒,固然是因为前线军人奋勇杀敌,死战不退,但是,在军人血战的背后,却是潼关民众团结一致的支持,为军队聚集粮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同日本间谍斗智斗勇。”该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说。

  为避免日军轰炸

  潼关曾拆除古代城楼建筑

  采访中,本报记者根据潼关县委宣传部和县政协提供的文史资料看到如下记载:

  1937年7月17日下午,潼关黄河渡口,如往常一般繁华,从渡口出发的第10号木船,满载乘客56人及邮包、大米等物资在风浪中向着北岸的山西风陵渡驶去,中途河面突然起风导致船倾翻黄河之中。闻讯后,潼关渡口派船3艘,永济方面也出动警察与宪兵营救,除20余名乘客脱险外其余均丧生于黄河……

  尽管潼关渡口的航行从未远离类似的风险,但黄河航运却也极大地确立了潼关“水旱码头”的战略要地地位。遗憾的是抗战拉开帷幕后,在日寇的窥伺之下,持续多年的黄河航运逐渐停运,昔日繁华的潼关古城也逐渐开始没落与衰败,首当其冲的是潼关县城。1937年秋天,潼关河防压力逐渐趋紧,为了河防战斗需要,巍巍潼关城楼被奉命拆除,一则减少日寇炮击目标,二则可以利用拆下来的砖瓦木料构筑工事,潼关百姓痛惜于古建筑的消亡,联名要求保留古建筑,最后仅仅将西城楼留了下来。“抗战开始之前,潼关县城有居民2.6万余人,商业繁华、人潮涌动,但随着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人都纷纷逃离去渭南、去西安,昔日繁华的县城日渐萧条。”81岁的姚允文叹息道。

  抗战前期,潼关各行各业的商家足有七八百家,后来仅仅剩下了几家酱菜园和不到50家的小商贩,人口也锐减到六七千人,国民党县政府机关迁到禁沟口,小学也藏匿于乡下,贫困居民在潼关原上的苏家村至南刘村的8条沟岔避难,称之为“难民沟”。

  抗战期间,潼关山河破碎,但民众的抗日热情始终不曾消减。因为陇海线始终处于日寇炮火覆盖之下,于是,军民携手将西潼公路改线原上,修路过程中,潼关人一次性就送了木料2500多根用以建设河防电网,并在随后的募捐中,还募集了7969元。到抗战胜利,潼关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抗战极大的支持。“历史从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更不会忘记潼关军民在岁月峥嵘的年代里曾经付出的巨大牺牲。”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恒说。

  历史记录

  潼关抗战大事集

  █1937年1月1日,陕西援绥服务团由王杰、吴云屏、蔡毅之率领的两批团员80余人抵潼关,4日遭国民党中央军迫害送往洛阳。

  同年6月25日,陕西省政府27次会议决定,将潼关县初级农科职业学校改为省立潼关小学,胡汉章任校长。

  同年7月17日下午,黄河渡口第10号木船载乘客五六十人及邮包、大米等,向风陵渡航驶,到沙坡岭被浪翻沉,潼关渡口派船3艘,水济警宪协力营救,20余名乘客脱险。

  同年秋,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十六军李及兰师奉令拆除潼关城墙,意在减少敌炮目标,绅民联名要求保留古建筑。后除西城楼保留外,东、南、北城楼及南、北水关楼被拆除。砖瓦木材用于构筑工事和军长樊松甫在华阴县沙曲修建松华小学。

  同年冬,旅省学生方梦辙(今灵宝县人)等寒假回县,联合男女学生30余人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由第一科科长徐佩之、民众教育馆馆长徐文华率领,在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2月,县政府在城内钟楼设防空监视哨。后迁陶家庄附近。建立电讯联络,严密监视,寻踪报警,电传邻县。

  同年2月28日,侵占山西运城的日本侵略军飞机12架窜入潼关上空,在火车站、西关公路上狂轰滥炸,人畜死伤惨重。

  同年3月7日下午4时,盘踞山西永济匼河镇的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城镇居民、商民和机关单位人员纷纷疏散。

  同年3月16日,潼关、阌乡、陕县驻军拂晓渡河拔敌据点,风陵渡、赵村、田村、芮城、平张、茅津渡被收复。

  █1939年3月,河防大队成立。

  同年7月7日,各界群众千余人,在苏家村举行“七七”纪念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死难同胞大会。机关单位献挽联并禁宰一天,以慰亡魂。

  同年7月,县境西潼公路改线于原上。

  同年10月16日,豫东黄泛区灾民过境,分批转送华阴,依县接转黄龙山垦区进行安置。

  同年12月21日,日军发炮袭扰,铁路运输受阻,华阴经潼关到阌底镇的军需民用物资开始驿运。

  当年,潼关县战时动员委员会成立,县长任镇亚、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姚樾溪分任会长、副会长。

  █1940年1月,华县咸林中学学生张克家、牛宏道等10人回县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桃林、汾井、太峪等乡演唱歌曲、戏剧、召开座谈会,宣传抗日。

  同年2月13日,世界红十字会潼关分会组建盐煤合作社,经营购销业务。

  同年3月22日下午2时,驻潼关炮兵十团三营七连受命将炮位移柳家村坡口,缩短射程,向敌开炮,风陵渡凤凰嘴敌炮阵地被毁。

  同年5月7日,战时动员委员会会同各界成立日货检查站。

  同年夏,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大开烟禁。私商经向省禁烟局投标得中后,在本县成立公膏分售所,公开包售鸦片。

  同年9月,本县青壮年开始报名参加抗日战争。八年抗战中,出征3799人。

  延伸阅读

  办战地小学 架桥修澡堂

  驻潼关陆军第一师受赞扬

  1939年初,陆军第一师驻守潼关。第一师来潼关接防后,除了在军事上进一步加强了河防工事、修筑道路,他们还宣传抗日,给驻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群众赞扬。

  为70个孩子盖房

  办起潼关战地小学

  第一师师部驻地在潼关老县城南7公里处的五虎张村,师长周士冕看到村里和附近村庄已到学龄的儿童还不能上学读书,就与村里人商量后决定建立创办战地小学。没有教室,师部即派工兵营很快盖起了五间半房子,又做了30多个课桌和一些凳子,周师长还捐献了些凳子等用具,军民协商学校由五虎张村村民张万有管理,张万有当时40多岁,年富力强,热心办学,尽职尽责。经过一番筹备,请来教师,本村及附近村60多个孩子和师部军官的五六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进了战地小学读书;下王溪屯的武宗洲和兴里村的马国璋都先后在该校任教,部队上也派有文化的军官给学生们上课,教唱抗日歌曲,讲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使学生们受到抗日爱国教育。在经常受敌机侵扰炮火袭击的情况下,战地小学一直未停,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歌声,给军民带来了欢乐。

  1943年9月,第一师奉命移防将离潼关时,专门交给张万有1000多元作办学基金,希望他把学校在战火中继续办好。

  为民架木桥

  修建澡堂供军民洗浴

  当时的五虎张村村民分住东西两片,中有潼河阻隔,夏秋常发洪水,来往很不方便,第一师部就派工兵修了一座连接东西的木桥,便利行人车马通行;同时还在河畔修了游泳池供军民夏季洗澡游泳。

  此外,在村子里也修有洗澡堂,冬春季烧热水,定期为村民开放不收费,又在村外盖了一座大礼堂,外地的剧团和部队的宣传队,常在这里演戏。每次演出都让老百姓观看,座位是划好了的,军民分坐在两边,演出的节目以宣传抗日救亡的多,也有古装传统剧目。第一师的这些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架设高炮防空袭

  惩处士兵严军纪

  第一师师部驻地也是日寇飞机重点轰炸目标,敌机经常骚扰,官兵便在临近高地设高射炮阵地和防空监视所,村子两边挖了几个大的防空洞,听到防空警报,军队和老百姓都有秩序地就近进入防空洞,六七年时间里,虽然日机不断袭扰,但因有这些设施和有组织的防空,军民一直没有受到伤亡。

  第一师部还多次派出便衣游击队在夜间渡河袭击日寇的据点,拂晓前回来,有时抓获一些俘虏,当这些日本兵被捆送到师部时,军官们叫村民们观看,讲解敌人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和他们被俘的经过,激发群众支援抗日救亡的积极性。

  第一师师部与驻地群众融洽相处,做了一些好事,受到群众好评,这同他们有较好的军纪是分不开的。如南刘村一位过路的妇女,被师部一个姓焦的炊事兵奸污了,师长周士冕得悉后,非常震怒,命令将炊事兵依军法处决,在士兵中震动很大,在群众中印象也很深。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咸林中学 日军 酱菜园 七七 难民沟

上一篇:开罗宣言海报惹议 片方:还有10多款海报未发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