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博士生创业失败入歧途 开考试作弊公司敛财千万

社会新闻 潇湘晨报 2015-08-30 14:40:40
[摘要]江陵县公安局日前宣布,由该局侦办的部督“15·18”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案成功告破。果然,考试过程中,在武汉某考场进行无线电屏蔽作业的工作人员反馈:发现一组异常无线电信号,疑似正在播报答案。

  助考作弊犯罪细节曝光

  昨日,办案民警向楚天都市报记者介绍了武汉华顺经纬公司进行助考作弊犯罪活动的一些细节。

  该公司的作案步骤,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招生推广、业务培训、实施作弊。考生来源包括“公单”和“私单”两种。所谓“公单”,即公司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商,购买有意作弊的考生的资料。仅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直接向该公司提供考生资料的代理商,就多达43个;“私单”则是通过公司的四名招生经理分别招收的作弊考生。每招一人,招生经理即可获得数千元不等的额外提成。

  该公司的作弊手段,一是物色“枪手”替考,二是利用作弊器材传输答案。公司先与作弊考生签订所谓的“委托服务协议”,按照专业、学校、保底分数线的不同,分别收取1万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再根据考生需求,进行替考或传输答案的准备工作。

  据查证,该公司确定的武汉某高校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替考收费,高达8万元。

  潘某交代,考试答案由其公司通过网络购买。提供答案的上线事先安排“枪手”进入考场考试,利用携带的密拍设备窃拍真题,传到考场外的同伙;场外同伙再组织人员迅速分解做题,从而获得准确率极高的考试答案。

  考试前,潘某会要求各地“操作手”加入临时QQ 群,获取答案后第一时间在群内发布。作弊考生利用带进考场的接收器,接收“操作手”传送的答案。

  先做枪手尝甜头

  再开公司赚大钱

  创业失败后偶然发现“商机”

  在武汉华顺经纬公司,1975年出生的潘某是总经理,妻子揣某比他小一岁,是公司法人代表,负责财务管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这对高学历夫妻,为何走上了犯罪道路?

  “我出身草根,是一路读书考上来的。”潘某对记者说,他一直有创业梦想,想在教育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前些年,社会上兴起学历热、考证热,他和妻子决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考前培训赚钱。

  但是,真正做起来后,夫妻俩感到困难重重:租办公场地要钱,请培训老师要钱……二人都是白手起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原始积累。而且,许多报名参加培训者是在职人员,离开校园多年,文化课早已生疏,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导致考试通过率低,进而影响之后的招生。

  在这样的窘境中,创业宣告失败。

  一次,潘某的一个朋友请他帮忙替考。对考试驾轻就熟的他,一次性全部考过,之后得到了不错的报酬。“赚钱很轻松。”初尝甜头的潘某,意外发现帮助考生作弊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利润空间。他仿佛“顿悟”,决定全力投入其中,“反正行业里大家都这样做,当时没觉得是犯法。”

  潘某替考,通过率很高,很快有了名气。后来,他先进入考场替考,提前交卷并带出答案,请员工传给自己公司培训的考生。这样一来,他的培训公司也有了名气,报名者越来越多。

  “做大做强”后,潘某不再亲自上阵。每次考试,他的公司员工先通过网络向全国招生,再通过网络购买答案,之后通过作弊设备发送给考生。江陵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民警周龙告诉记者,潘某的银行账户,一年资金流水接近1000万元。

  事实上,2012年,潘某曾因助考行为受到处罚。但他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助考的高回报诱惑下,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是有一种侥幸心理。”他说。

  而难以抵挡的畸形发财梦,最终断送了这对高学历夫妻的前程。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潘某 考试答案 1975年 考生来源 省考试院

上一篇:三亚14岁少年遭多人围殴 对方称只因看其不顺眼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